第22章 名書名文精典集錦(22)(2 / 3)

題解

本文選自《晏子春秋》。《晏子春秋》是一部彙總記敘春秋時齊國晏嬰言行的著作,共八卷,分內外篇,凡二百一十五章,舊題春秋齊晏嬰撰,實係戰國時人之作品。該書語言含蓄而且富有哲理,人物形象生動,故事簡短有趣,頗具文學價值。

原文

(一)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為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晏子對曰:“齊之臨淄三百間,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王曰:“然則何為使子?”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二)

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曷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譯文

(一)

晏子出使楚國,因為晏子身材矮小,楚國人故意在大門旁邊開了一扇小門來迎接晏子。晏子拒絕從小門進去,說道:“出使狗國的人,從狗門進去;現在我出使的是楚國,不應從這扇門進去。”迎接他的人便改道請晏子從大門進去。晏子謁見。楚王說:“齊國沒有人嗎?”晏子回答說:“臨淄有數百家人,人們展開衣袖便可以遮住太陽,揮一把汗就可變成大雨,人多得肩靠著肩,腳挨著腳,怎麼叫沒人呢?”楚王說:“既然如此,那為什麼要你出使呢?”晏子回答說:“齊國派的使臣,各有其專責,那些賢德的人,就派他們出使賢德的君王,沒有賢德的人,就派他們出使沒有賢德的君王。我是最無賢德的人,所以隻能出使楚國了。”

(二)

晏子將要出使楚國,楚王聽說了這個消息,就對身旁的近臣說:“晏嬰,是齊國極善言辭的人,現在他將要到來,我想羞辱他,用什麼辦法呢?”近臣們回答說:“在晏子來的時候,請讓我們綁一個人在大王麵前走過,大王就問:‘是幹什麼的?’我們回答說:‘是齊國人啊。’大王又問:‘犯了什麼罪?’我們就回答說:‘犯了偷竊罪。’”晏子到了,楚王擺宴接待晏子。飲酒到高興的時候,兩個小吏綁押著一個人朝楚王這邊走來。楚王問道:“綁著的人是幹什麼的?”小吏回答說:“是個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看著晏子,問道:“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盜嗎?”晏子離開坐席回答道:“我聽說過這樣的事:橘生長在淮河以南就成為橘,生長於淮河以北便成了枳,它們僅僅是葉子相似,而果實的味道卻不相同。之所以像這樣的原因在什麼地方呢?是水土不同啊。現在人們生長在齊國不會偷盜,到了楚國便偷盜,莫不是楚國的水土使人善於偷盜啊!”楚王笑笑說:“聖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賞讀

俗語說:“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種反擊是最有力的。晏子大概是深得其中三味了。齊楚相交,齊弱楚強。晏嬰身材短小,相貌平平,楚仗勢設辱,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高人一籌的智慧,齊國受辱是必然的。因為如果從正麵講道理,義正辭嚴地說友邦往來不應失禮,則會導致劍拔弩張,自取其辱。而晏子卻別出一轍,用近似歸謬的方法,針鋒相對地推出“使狗國者,從狗門入”的道理,使楚王自討了一個沒趣。這種高明的反擊手段,不僅維護了自己的人格,也維護了自己的國格。

第二個故事中的橘枳之喻,入楚則盜之比,順水推舟,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蘊反擊於形象的比喻之中,亦莊亦諧,有理有節,以致楚王也隻有訕笑和解嘲之份了。察今——《呂氏春秋》

題解

《察今》是《呂氏春秋·慎大覽》中的第八篇,是全書中十分著名的一篇論說文,主要體現了先秦法家的曆史進化觀。“察今”就是明察當今形勢,據以製定法令製度,它既是篇名,同時也概括了全文題旨。

原文

八曰: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東夏之命,古今之法,言異而典殊。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殊俗之民,有似於此。其所為欲同,其所為欲異。口惛之命不愉,若舟車衣冠滋味聲色之不同。人以自是,反以相誹。天下之學者多辯、言利辭倒,不求其實,務以相毀,以勝為故。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雖可得,猶若不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