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名書名文精典集錦(20)(2 / 3)

現在卻不是這樣,儒生和遊俠在國內胡作非為,縱橫家在國外造成自己的聲勢。他們內外一同作惡,在這種情況下去對付強大的敵人,不是很危險嗎?群臣中談論外交事務的大臣,不是參與了合縱或連橫的一黨,就是對某國懷有報仇的私心,想借助國家的力量來報複。合縱,就是聯合許多弱小的國家去攻打一個強國;而連橫,就是事奉一個強國去攻打許多弱小的國家。這都不是保全國家的辦法。現在那些主張連橫的大臣們都說:“不事奉大國,遇強敵就要遭殃。”事奉大國一定要有實際行動,那就得獻出本國的地圖,呈上國君的印璽而俯首請命。獻圖割地,國土就會縮小;呈上印璽,君主的聲望就會降低。國土縮小國家就削弱了,君主的聲望降低政治就要混亂了。事奉大國參與連橫,還沒有看到它的利益,卻已喪失了國土,搞亂了政治。那些主張合縱的大臣們都說:“不去援救小國而打擊大國,就會失去天下各諸侯國的信任,失去天下各國的信任,國家就危險,君主的地位就降低了。”援救小國一定要有實際行動,那就得起兵對抗大國。援救小國未必能使小國保存下來,而對抗大國未必沒有疏失,有疏失就會被大國製服。出兵作戰軍隊就會吃敗仗,退軍防守城池就會被攻破。援救小國參與合縱,還沒有看到它的利益,卻已喪失了國土,讓軍隊吃了敗仗。所以,事奉強國,就會讓搞連橫的人借助國外的勢力在國內撈取官職;援救小國,就會讓搞合縱的人借助國內的權勢在國外得到好處。國家沒得到絲毫利益,而那些搞連橫、合縱的人卻把封地和厚祿撈到手了;君主的地位低下了,而臣子們的地位卻高了;國家的土地被削割了,而那些權門豪族卻富足了。事情成功了,那些人就靠獵取的權勢長期受到重用;事情失敗了,那些人就靠獲得的財富退職閑居。君主聽信了縱橫家的遊說,事情還沒辦成就給了他們很高的爵位俸祿;事情失敗了而不予以懲罰,那麼,那些遊說之士誰不願意用獵取名利的花言巧語謀取爵祿,而希望在事敗之後能僥幸地免禍呢?所以國破君亡局麵的出現,都是因為聽信了縱橫家的虛言浮辭所造成的。這是什麼緣故呢?是因為君主分不清公和私的利益,辨別不清正確與錯誤的言論,並在縱橫家事敗之後沒有堅決執行刑罰。縱橫家們都說:“進行外交,收效大的可以稱王天下,收效小的也可以保證本國安定。”所謂稱王天下,是說能進攻別的國家;保證本國安定,是說不可能被別國攻破。國家強盛,就能進攻別的國家;國家安定,就不可能被別國攻破。國家的安定和強盛不能求助於外交活動,隻能從搞好內政中去取得。現在不在國內推行法術,卻在外交活動上花費腦筋,那是達不到國家的安定強盛的目的的。

民間有句諺語:“衣袖長便於跳舞,本錢多好做買賣。”這是說條件多事情就容易取得成功。所以如果國家安定強盛,就為他出主意;國家衰弱混亂,就很難替他想辦法。所以為秦國出計謀,即使改變十次也很少失敗;為燕國出計謀,即使改變一次也很少成功。這不是說替秦國出計謀的人一定聰明,替燕國出計謀的人一定愚蠢,而是因為兩國“治”和“亂”的條件不同。所以周背離秦國搞合縱,隻一年工夫就被秦國攻陷了;衛背離魏搞連橫,半年工夫就被魏國滅亡。這就是說西周是由於合縱而毀滅,衛國是由於連橫而覆亡。假使周、衛兩國不急於實施合縱和連衡的計劃,而將他們國內的政治嚴加整頓,彰明法律禁令,堅定地實行賞罰,充分利用地力來增加積累,讓他們的百姓拚死堅守城池,天下各國即使奪得了他們的土地也隻能撈得不多的好處,而進攻他們卻會傷亡很大,那麼,就是擁有萬輛兵車的強國也不敢在這樣的堅城之下把自己拖垮,而讓別的強敵趁著自己的疲憊來整治自己,隻有這才是使國家絕對不會滅亡的方法,丟掉使國家絕對不會滅亡的方法,而去幹勢必亡國的事情,這是治理國家的人的錯誤。在外交上無計可施,在內政上造成政治的混亂,那麼國家的滅亡便不可挽救了。

人們的通常的打算,都是追求安全和利益而避開危險和困苦。現在讓他們去作戰,前進就會被敵人殺死,後退又要受軍法的懲處,那他可夠危險的。拋棄了個人的家事,堅決去承受作戰的窮苦,家庭有困難上麵也不過問,那他家可夠困苦的。麵臨困苦和危險的處境,百姓怎能不逃避呢?所以他們就去事奉私門貴族,這樣就具備了免除兵役的條件,免除兵役的條件具備了就可以遠離戰爭,遠離戰爭就可以保證安全。用錢財進行賄賂並去投靠當權者,就可以使自己要求得到滿足,要求得到滿足了,就能保證自身安全。保證自身安全是明擺在那裏的利益,怎能不追求呢?這樣,為君主服務的就少了。而為權臣服務的人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