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名書名文精典集錦(2)(1 / 3)

文中描繪莊公的老謀深算、共叔段的貪得無厭、薑夫人的助子為虐,都活靈活現,有聲有色,其生動地反映出奴隸主內部母子、兄弟之間的冷酷無情的關係;但這種關係有時又需要罩上一層溫情脈脈的“孝悌”麵紗,於是莊公和他母親演出了一場在地道裏重新會麵的滑稽戲。文章最後寫莊公受穎考叔感化而掘地見母時,借“君子”的話作論斷,寄以褒貶。讀後耐人尋味,發人深省,春秋時爭權謀霸之況,可見一斑。通過閱讀本篇,我們還可以了解到《左傳》在寫人記事上的藝術風格和特點,以助於學習古代散文傳統。

曹劌論戰——《左傳》

題解

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齊桓公借口魯國曾經幫助過同自己爭做國君的公子糾,出兵攻打魯國。本文記述的就是齊魯兩國交戰於長勺,曹劌向魯莊公獻策,以智慧和才能擊退齊國進攻,取得戰爭勝利的故事。齊魯長勺之戰是我國曆史上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之一,曆來為軍事指揮者所重視,毛澤東同誌在論述戰略防禦的原則時,就曾引用過這一戰例。其文言簡意豐,是古代散文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也一直被大中學校選作教材範文。

原文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遂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譯文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見莊公。他的鄉親們說:“在位的人會籌劃這件事,你何必參與到裏邊去呢?”曹劌說:“在位的人見識淺陋,不能深謀遠慮。”於是入朝拜見魯莊公。曹劌問莊公:“您依靠什麼打這一仗?”莊公說:“穿的吃的這一類用來安定生活的物品,我不敢自個兒享用,一定要拿來分些給別人。”曹劌回答說:“小恩小惠還沒有普遍地給予百姓,百姓是不會服從您的。”莊公說:“祭神的豬、牛、羊和絹綢,我不敢謊報,一定要憑事實對待神。”曹劌回答說:“這點小小的信用還不能使神信任,神是不會保佑您的。”莊公說:“大大小小的官司案子,即使不能一一調查清楚,也一定要用真心實意來審理。”曹劌回答說:“這是盡心竭力為百姓做好事的一種表現,可以憑這一點打一仗。打仗的時候,請讓我跟您一塊兒去。”

莊公和曹劌同乘一輛戰車,在長勺跟齊軍交戰。莊公打算擊鼓進兵,曹劌說:“還不行。”齊軍已經擂了三次鼓,曹劌才說:“可以了。”結果齊軍大敗。莊公準備驅車追擊齊軍,曹劌說:“還不行。”他下了車,察看了齊軍的車輪印子,又登上車前的橫木上眺望齊軍,然後說:“可以了。”這才追擊齊軍。

打了勝仗之後,莊公問他得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說到戰爭,那靠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士兵鼓足了勇氣;第二次擊鼓,勇氣就衰退了;第三次擊鼓,勇氣就消失幹淨了。對方的勇氣消失幹淨,我們的勇氣卻正旺盛,所以戰勝了他們。至於大國的用兵,那是難以捉摸的。我擔心有伏兵在那裏。後來,我看到他們的車輪印子亂七八糟,望見他們的旗子東歪西倒,所以才追擊他們。”

賞讀

本文意在表現曹劌的“遠謀”,故緊緊圍繞“論戰”取材。第一段通過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強調人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首要條件,突出了曹劌”取信於人”的戰略思想;第二段簡述曹劌指揮魯軍進行反攻、追擊和最後取勝的過程,顯示曹劌的軍事指揮才能,為下文分析取勝原因作伏筆;第三段論述取勝原因,突出曹劌善於抓住戰機,謹慎而又果斷的戰術思想。全篇雖僅222個字,但以弱禦強的一場齊魯之戰,通過作者的生動記述,反映得栩栩如生,井井有條。文章不但有戰前朝野“迎戰”狀況的展現,有戰中出擊、追殺場麵的描述,還有戰後對取勝原因的探討。更重要的是通過齊魯一戰的記述,突現了曹劌超人的政治遠見和卓越的軍事才能;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當時曆史條件下,一些有真才實學的知識分子勇於參政、敢於直諫、樂於為國效力的精神風貌。

齊桓公伐楚盟屈完——《左傳》

題解

齊桓公即位後,任用賢臣,發展經濟,國力強大起來。他為了鞏固霸主地位,就打著尊王的旗號,去號令諸侯。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為稱霸天下而糾合八國之兵伐楚,就是他經營霸業的一次重要行動。而當時楚國也處於強盛時期,因此毫不示弱。本文記述的就是齊楚兩國之間軍事、外交鬥爭的一些片段。為製止齊國的軍事進攻,楚國以實力前往交涉,從容應對,終於迫使齊國簽訂了盟約。

原文

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複,寡人是問。”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複,君其問諸水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