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3章 :愛情智慧寶典(1 / 3)

佛教勸人學習放下萬緣,不要執著感情,卻不是要人無情,因為,人本來就是有情眾生,隻要把愛情的聚散當成因緣變化來看,明白“緣散則散,緣聚則聚”的道理,愛、恨便能在這一念之間轉變、釋懷。

隻要是人,就不可能沒有感情,佛教稱眾生為“有情”,就是因為“有愛”的緣故。人活在世界上,除了飲食的滋養,還需要精神的滋潤,而感情就是最好的精神滋潤劑,因此,感情和生命可說是息息相關的。感情雖然帶給人很多溫暖,卻也充滿痛苦;相愛的人,感情濃烈,如膠似漆分不開,一旦愛過了頭,或失去了愛,就變成了苦;也有人以為隻要不動情,就不會為愛所苦,這恐怕是一廂情願的想法,既然****和生命息息相關,無論是否定它,或硬生生地把它切斷,既不合乎佛法的因果,也不合乎人情的道理。佛教雖然勸人學習放下萬緣,不要執著感情,卻不是要人無情,因為,人本來就是有情眾生。

佛教主張:“以智化情”、“以慈作情”、“以法範情”、“以德導情”,亦即用理智來淨化感情,用慈悲來運作感情,用禮法來規範感情,用道德來引導感情。把自私占有的感情,轉化成無私的道情法愛;把有選擇、有差別的****,淨化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奉獻,這樣的情感生活才能更豐富,更雋永。

如下是聖嚴法師、星雲大師等大德的有關開示輯要,以對廣大尚處於戀愛、婚姻中的青年男女有所利益和啟發。

(一)愛情有多重要

人有兩種本能,一種是飲食,另外一種是性,也就是指兩性的互動、親密關係。除了戒律要求出家人斷欲去愛外,所有的在家人、凡夫眾生,生活上都不能缺少這兩項。

一般人缺少了飲食就不能活,而如果缺少愛情,也就是兩性之間親密關係的話,人類不僅會麵臨沒有後代的問題,心理上也會覺得空虛,生活上更會感到缺乏支持。因此,兩性之間的愛情,是與生俱來的。

人需要愛情,動物也一樣。不過,人和動物的愛情行為不太一樣。在動物界,我們可以看到情感專一的動物,譬如鴛鴦和雁鳥,它們絕對不會混亂,也不會有亂倫的行為,就是從一而終。

人就比較複雜了!有些人的兩性關係非常專一,有些則非常混亂。在古代社會,人們非常重視愛情專一,對於專情的女子,稱為“貞節烈女”,但到了近代,似乎已經不再重視了。雖然社會上仍鼓吹彼此之間要相親相愛,但漸漸的大家對感情的態度就變得比較淡,對愛情也沒這麼認真了。

人的感情比較脆弱,要做到從一而終並不容易,不像某些動物隻認對象,一旦認定了對象,就不會改變;人則不然,隻要一發生問題,如太太死了可以續弦,先生死了可以改嫁,甚至於對方都還健在的時候,依然可以離婚、再婚,甚至發生婚外情。

元曲中有“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的感懷,這是鼓勵從一而終的感情。此外,還有“生同羅帳死同穴”,意思是如果對方死了自己也不會變心,像這種愛情就非常堅固。

有的人丈夫在過世以後,絕對不再嫁;有的人在太太死了以後也不再娶。像這樣的忠誠好象很值得讚歎,可是現在的人又覺得似乎沒有這個必要!人已經死了,為什麼一定還要為對方守著,那麼痛苦做什麼?另外再找一個伴,不是很好嗎?所以,我想這是值得討論的問題。

(二)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很多年輕人把愛情看得比什麼都重要,因為他的生命中沒有任何其他的使命、目標和理想。隻要抓到一樣東西,例如感情,就當作生命的全部。

這種人談起戀愛,通常很熱情,不論女孩或男孩,都會愛得死去活來、用情極深。但是這樣沒有人生使命和理想的人,你會喜歡嗎?這樣的人生並不可取。

人的生命有很多目的,愛情是其中一部分,不能是全部。人的生命需要愛情滋潤,但把愛情當成生命的全部,就變成了賈寶玉,非常多情但沒有理想、沒有未來。如果和這種人交往,在論及婚嫁時,都要仔細思考一下,以免婚後後悔。

有一對男女朋友,都很嬉皮,離開父母獨立生活;他們一起來學佛,我問他們平常都在做什麼?有沒有讀書,工作?他們告訴我:“我們的使命就是兩人相愛,要愛一輩子,這樣就夠了。”

他們看起來還算體麵,但過著像流浪漢的生活,不工作、沒有住的地方,公園、車站都是睡覺的地方。需要錢,就去幫人家做點小差事賺零錢,例如看店、搬東西之類。愛情是他們全部的生活,隻要相守在一起就好,多甜蜜啊!

他們來聽佛法,我就說:“有愛情固然很好,但是除了愛情,人生應該還有其他的使命和目標,你們也有些空虛和不足吧?不然怎麼會來找我學佛法?”

我建議他們,找個工作,安定下來,即使兼職也好,愛情可以維持更久。現在兩個人都成了佛弟子,有了正當的工作。

多年了,兩個人到目前還生活、相愛在一起。

所以我說,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人會相愛結婚,是為了延續後代生命;但是隻有愛情的人生,是沒有前途的。至於出家人,則已經將愛情轉化成慈悲,從對一個人的愛,轉移成為對眾生的大愛了。

人的生命有很多目的,愛情是其中一部分,不能是全部。

(三)遇上觸礁的愛情

男女間的感情,往往非自己的期待所能控製。

假如有一天,你的女朋友或是男朋友突然跟你說:“對不起!我已經遇到更適合的人,請你以後不要再來找我。”你會不會覺得晴天霹靂?覺得自己被背叛、被拋棄了?

曾有位年輕男子,因為感情觸礁,非常痛苦,前來求助於我,他說:“如果是我要離開她,可能就不會這麼苦,偏偏是她要離開我,而我不想離開她,所以我就像被判了死刑一樣。”

失戀的人,常常悲觀地覺得生不如死:“連我最愛的人都不要我了,我還活下去做什麼?”有時候甚至還會罵說:“哼!你不要我,我本來就不想要你了。”或是“真是有眼無珠。”有時候在報上可以看到,有人為情輕生,結束自己的生命;有人為情殺人,抱著“你讓我這樣痛苦,我也不讓你快活”;或是“我得不到你,天下人也甭想得到你”的偏激心理。

大多數的人都知道,愛情是雙向的,既然如此,如果對方不愛你,就不要苦苦追求不舍,應該知趣地離開,可是,有些人偏偏就是死心眼,非卿不娶,非君不嫁,不但為對方帶來困擾,也讓自己陷入困境。話雖這麼說,畢竟人非草木,誰能無情?一般的人,仍常常為情所苦,可見得要放下感情,其實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四)以因緣觀化解愛恨

因愛而生怨、生恨是很不幸的,從佛法的觀點來看,這些都是愚癡的行為,因為真正的愛情要雙方你情我願,有因有緣才能成就,不是自己想要就要。

假使對方已經明白拒絕你的感情,自己卻還想盡辦法,想把對方追回來;就好像賭輸的人一樣,心中不服氣,老是想翻本,錢輸光了就想辦法再借,也因而愈陷愈深,不可自拔。既然知道無法挽回,就不要再陷下去了,應該趕快撤退,就算是以此為戒,至少學到經驗,也就夠了,這樣就是對自己慈悲。慈悲不僅是照顧別人,事實上,也是在保護自己。

我曾經見過一位女孩,在被男友遺棄時,希望自己能和男友同歸於盡,後來,她知道男友早已另結新歡,鐵定不可能再回頭來愛她,於是在經曆大痛一番之後,恍然醒悟:“窗外依然陽光明媚,世界也不會因為一個小小的我有所改變。既然因緣如此,為了讓自己好好地活下去,就不想痛恨他一輩子了。”

當愛情受到挫折時,應試著化解自己心中的憤怒、不平。像這個女孩所體會到的“因緣”,即是佛法當中“空”的觀念,是最能夠助人擺脫痛苦的。隻要把愛情的聚散當成因緣變化來看,明白“緣散則散,緣聚則聚”的道理,愛、恨便能在這一念之間轉變、釋懷。

(五)以尊重的心態經營愛情

曾有位太太向我訴苦:“愛情應該是犧牲自己,奉獻他人。我丈夫雖然口裏說愛我,卻從不奉獻他自己,反倒要我奉獻給他。我想,既然他不愛我,那我也不要愛他了。”為什麼奉獻愛情,卻還有要求回報的附加條件呢?

照道理說,真正的愛情應該是無私的付出,但是多半的愛情還是以占有、控製為出發點,這和人的不安全感有關,因此,要求情人對你做到全心的奉獻,恐怕是很困難的事。也因如此,甜蜜的愛情,卻往往是最痛苦的。

期待、要求,希望得到對方“真心”的對待和付出,可是,這種心是“真心”嗎?

《金剛經》中有一段話:“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諸心”,是指每一個眾生的種種心理活動現象,這些都是虛妄的,從佛法的觀點來看,隻要有心,就都不是真心,要“心無所住”,心中無物、無心,那才是“真心”。所以說,占有心、依靠心、期待心,都不叫“真心”,而是“煩惱心”。

古人說“相敬如賓”,雖是老生常談,卻是能夠維係長久愛情的真正智慧。如果想避免吵架、誤解,或者是想消融不斷的期待、要求,在遇到諸如此類的問題時,不妨以尊重的心態,心悅誠服、歡歡喜喜、平平靜靜去麵對、解決,心中的糾結,其實在當下都能即得化解。

愛情裏的關係,並不是在互相執著、糾纏和占有,而是互相的貢獻、成長和學習。能夠互相關懷、照顧、包容,不去彼此計較、相互猜疑,多溝通,並相互信賴,才能成為菩薩伴侶。

(六)化愛情為慈悲

有一次,迦旃延離開佛陀,前往很遙遠的邊國波羅梨園的一位長者的竹林中教化。當時這裏的國王文荼王發生了不幸的事故,就是他最心愛的王妃死了。文荼王萬分悲傷,不吃飯、不喝水,連政治也無心再管,每天隻是流淚啜泣。

死了的人,就是有權有勢貴為王者,也不能叫死者再活過來。文荼王不能忘懷舊日的恩愛,命令大臣將夫人的死屍浸在麻油裏,不能讓她腐壞,他每天就對死屍說:“這張嘴怎麼不向我說話呢?這雙手怎麼不來抱我呢?親愛的!你怎麼看我也不看一下?”

文荼王的悲哀像沒有終了的時候,大臣們急得也無法可想。想要勸諫國王不要過度悲傷,但勸諫的話,國王一句也聽不進去,國王說,要他不悲傷,最好的辦法就是能讓夫人活過來,但是這事誰能做得到呢?

諸大臣在焦急得沒有辦法的時候,想起了在波羅梨園的迦旃延,想到以他的威德和善辯的議論,說不定能使國王製止傷心,重新鼓起勇氣再來處理國政。

大臣們向文荼王建議道:

“大王!在我國中,現在有一位佛陀的弟子遊化在此,他是迦旃延尊者,他有大神通、大威德,淵博的知識,無所不曉,連石碑上的梵天文字,都認識!而且辯才無礙,在說話的時候,麵上常帶著笑容。大王!您去見他,說不定對你有所幫助!”

文荼王一聽,忙問道:

“他的神通能不能叫夫人活過來?”

大臣們很為難,都不敢說,當中有一位聽過迦旃延說法的大臣,機警地回答道:

“大王!能不能叫夫人活過來,這話我們不敢回答,關於這個問題,唯有去請教迦旃延尊者才知道!”

文荼王采納了大臣們的建議,即刻就起程,乘著寶羽的王車,帶了隆重的禮物,到林中一見麵就要求迦旃延把他的夫人救活過來。

迦旃延在身旁攀折了一根樹枝,對文荼王說道:“大王!把這樹枝帶回供在宮中,要它永久常青,不要枯萎,能嗎?”

“這是不可能的,它已離根了,是不能再活的。”文荼王回答。

“夫人業報已盡,壽命終了,要她再活過來,這怎麼能夠?”

迦旃延以反問代替回答,文荼王頓時覺悟到死而不能再活的無常之理。

迦旃延知道文荼王的心思,進一步說法道:

“大王!你是國王,是全國人民所有,不是你夫人一人的,你應該把愛你夫人的一念,擴大開來,愛你全國的人民,以慈悲代替私愛,你的國家才能興隆,人民也才會永久擁戴你為王!”

文荼王一聽,心開意解,不再悲傷,向尊者頂禮告別,回宮安葬夫人,整頓國政,愛民如愛夫人,全國歡欣,沒有一人不感激善說法要的尊者迦旃延!

(七)用正念規範感情

愛情,是維係社會人間的一股力量,既然人是由愛而生,就不能離開愛。所謂“愛不重不生娑婆”;愛有正當的,有不正當的。正當的愛,就是綠燈;不當的愛,就是紅燈。

所謂綠燈的愛,就是古代的門當戶對、明媒正娶;是合乎人倫道德、合乎社會公論的。正當的愛有合法的對象、合法的婚禮、合法的關係、合法的時空等等,所以佛教不排除世俗的愛情。例如,在《善生經》及《玉耶女經》裏,佛陀都告訴在家信眾,綠燈的愛情應該怎麼走法;甚至到了大乘佛教,《華嚴經》、《寶積經》、《維摩詰經》,也都強調大乘佛教的倫理綱常、感情生活等等。

所謂紅燈的愛,就是不當的愛情,也就是不合乎倫理道德、不合乎身份、不是正派的,是社會所不認同的。例如,沒有獲得對方同意,一廂情願的追求,甚至以非法手段強迫對方順從,乃至騙婚、搶婚、重婚等法律所不允許的行為,這種紅燈的愛情,前途必定充滿危險。

愛情本身是個盲者,愛得過份昏了頭、亂了方寸、迷失了方向;不知天高地厚,再怎麼美好、浪漫,都會出問題。所以,我們要用道理應對感情、用智慧領導感情、用正見處理感情、用正念規範感情。

佛世時,摩登伽女因為迷戀阿難尊者,經過佛陀善巧度化,終於覺悟“愛是苦的根源”;蓮花色女在感情的世界裏受到創傷,故以玩弄愛情為報複,後經目犍連尊者開導,終於認識“不當的愛是罪惡的根源”,於是迷途知返。

世間上,多少人為愛而犯罪;但也有不少人把男女之間的私情小愛,升華為對國家社會的民族大愛。革命誌士林覺民,他以愛妻子之心愛天下人,故能慷慨就義;抗日英雄張自忠,他以國家民族的大愛為重,故能犧牲個人的小愛,而以忠心報國來成就大愛。

所謂“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其實,這是有情有義、大情大愛,是大慈大悲的情操,所以一個人什麼都可以失去,但是不能少了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