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2章 :佛教論愛情(1 / 1)

佛教論愛情:大慈大悲,利樂有情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是我等發心菩薩行者的使命。我們如何把一己的私情淨化為對一切眾生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清淨愛心?這是我們追求人生幸福,成就無上佛道,所必須念茲在茲的問題。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這是出自元朝詞人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公元1205年,16歲的少年元好問趕赴並州應試,途中遇一捕雁人,告訴元好問說,他今天設網捕雁,捕得一隻,另一隻脫網而飛。豈料這隻脫網之雁在上空盤旋、哀鳴並不飛走,最後竟從獵戶頭頂上空直衝而下,以頭撞地而死。落網的是隻雌雁,而殉情的是隻雄雁。

元好問聽後心緒難平,便花錢買下這對雁,將它們葬在汾河岸邊,壘石為碑,名“雁丘”,並作了流傳至今的《雁丘詞》。

愛情被世人歌頌為崇高美好甚而神聖的感情,裴多斐詩雲:“生命誠可愛,愛情價更高。”無論是人或者低級動物乃至於一切飛禽走獸,異性之間的愛情,是心靈深處最原始的動力,也是最富有詩意的永恒的讚歌。

對普通人來說,愛情、婚姻,為每個人的終身大事。處理愛情及婚姻、家庭問題,特別是其與佛教信仰、修行的關係,是許多在家佛教徒容易產生困惑的切身問題。對此,佛教極為重視,經論及古今祖師大德的著述中有許多相關開示,形成了佛教獨特的愛情婚姻觀,為廣大在家信徒提供了妥善處理戀愛、婚姻問題的指針。

墨子提倡博愛,孔子倫理思想的核心“仁”,也被解釋為博愛。佛教四聖諦中所揭示生死苦惱之因的集諦,其內容便以一個“愛”字作了概括,《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謂“唯說此愛為集諦”。四諦、十二因緣被稱為“愛染緣起”,這是佛教生死輪回和生命緣起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