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5章 :星空老和尚舊話(2)(3 / 3)

塔要六百萬,先付六十萬,預付百分之十,先付給了他們。合同定好以後,先要測量,塔基東部過去是一條河,很軟,打了多少樁的,有為記得,我忘了。地基樁都打好了,不見動手。塘裏長了水,長了草,青蛙叫。我催他們,後來我追到他們領導,承包下去,不見動工造,不是鬧著玩的。定了合同、付了定金又不好改。我著急得不得了。

後來正式造,一夜頭就把塔的下部造起來了。從下部一看,看到天窗,叫什麼麻布眼、蜂窩什麼的,後來再開會,二建的叫袁鬆南,我當麵責問他,我說你造的塔你看,他說不關質量,不是大事。後來宗教局開會,有有為,有我,還有什麼人的,忘了,有陳振剛局長,現在市委做幹部。在會上,後來我站在袁鬆南身邊叫他寫保證,保證造好塔,保證質量。結果就僵在那兒了。我說我和尚化緣造塔,不容易,你不能這樣造塔,不行的。後來我和袁鬆南吵了一次,宗教局的領導出麵打圓場、調解。

有通知來,我到北京去開會了。

十七、“心血用空唐塔出,五層藏瑞十方成”

我到北京開會回來,找宗教局領導調解,免得跟建築商鬧僵局,還順便帶了些小禮品給他們。後來到香山找了個老和尚,俗姓張,很老實的,他來負責澆築,很可靠的。後來建塔的工人們很辛苦的,我們買點香煙,送點米,下午買點饅頭送給他們吃,指下麵的工人、幹活的。

木頭、鋼筋買了一大堆,買的城南的。在造的過程中,李冬村、二公司袁總、沈中仁等,上午八點左右就來了,我有時也參加開會,幾乎每天開會。我說反正我不懂,你要保證質量,把塔造好。他們寫了些標語:百年大計,質量第一,二建公司承建。

造到後來六百萬不夠了,連走廊等處一加就要用一千多萬,塔造好了。塔角鈴、塔刹,在上海交大澆鑄的。

反正二公司同沈中仁,一個設計,一個施工。一有了矛盾,一頓飯的工夫也就商量好了。

塔是有噸位的,又有木頭、又用水泥,搭在一起怕不牢,塔角向外伸得很遠,塔壁薄,難以承載飛簷的重量。造起來不到一年,西北角就沉下來了。用水泥就用水泥造,“薄壁胴體”他們沒造過,首次來試驗造的,不知和尚錢來得不易。張和尚也為這事吵,反映的,重點就是我們不懂,有為也不怎麼懂,弄不過他們。像南京那地方造天文台就隻用鋼筋、水泥結構反而好。

建築費用、工資都發給他們了,常熟有個木匠來信反映,這個塔不到十年就要出毛病。

這個塔質量問題不太好,我經常提起,不太開心。有為說塔已造起來了,人已換了,不再說什麼。說塔重心沒有下沉偏位,塔角偏點位,沒有大問題,總的說還可以。真的,僅修過一次就沒有再發生任何問題。

造好以後,原來想重建碑廊,造時去掉了。現在的碑廊是後來請人寫的。書法家武中奇、陳大宇等人,是我去南京親自出麵請他們寫的。再刻成碑,請武誌豪負責搞的。碑廊以誰的字為主呢?後來請趙樸老寫了個“寒石寺碑廊”,以它為主體。

寶塔造成了,塔名也是趙樸老定的,為“普明寶塔”,唐式塔也是請示趙樸老後來才議定下來的。我寫了首詩:“六年籌建三年就,八百餘回億萬聲。心血用空唐塔出,五層藏瑞十方成”。確實是這麼回事。明大和尚開玩笑說是“八百餘會億萬聲”,哈哈!

反正他們每天都要開會。有時開會日本人來了,我又得忙著寫字籌款,很怕錢又不夠。他們在會上表情就很僵硬,我笑笑——沒辦法,到底錢是個大事。

“普明塔院”碑,是交給一個石匠弄的,又不精於刻字,譚以文的字,但沒刻好。腳座石是湊起來的,不是一個整塊。“普明塔院”四個字是我寫的。

總的說來,這個塔沒造好。現在施工的人都換掉了(原承建普明寶塔單位的人員),定了個合同,付了六百萬。不好給別人造,後來又加了四百萬,共計一千萬。沒問題的是到現在沒倒掉,刮風、地震的都能太平無事。木削太小,塔角太重,吃不消。後來開放,我擔心會把塔角踏壞了,沒有。法堂現在還有點漏雨,結構不牢,瓦有破的,根源是我們做和尚的不懂。幹什麼事一定要內行。金山的慈舟說,建築這道門難跨。

十八、“寒石景區”和“楓橋景區”

塔造起來以後,還有問題,果然,隔壁陳列館的人稀裏糊塗地說,塔是他們的,經常有遊客為買門票在大門口吵鬧,說在那邊(陳列館)買了票,還要重買票雲雲。現在的楓橋景區,原來稱寒石景區,後來改過來的,為買票,也經常有人到大門口拿著寒石景區的門票跟我們吵鬧。

景區他們借寒石寺的名氣來賣票,到我們這兒來吵鬧,我們找人晚上去把“寒石景區”的牌子上的字劃塗掉。後來他們報到政府,來調查,結果不是我們的錯。通過寫信到趙樸老,省裏地方上,終於決定改了,把“寒石景區”改成“楓橋景區”。

他們要求要賣聯票,要把我們包圍起來。我寫了意見,不許包,他們也同意了。每年開政協會議,為這事,我們都向政府提案;有次,要賣聯票,他們還讓我們把後門關起來。他們認為遊客從前門進後門出,衝著寒石寺來的,不會想到大門往右側去,還有楓橋景區、鐵鈴關等等。我說後門是由來已久開著的,已經多少年了。賣聯票到底誰說了算,我和尚,堅決不讚成。後來,他們在公路入口處弄個路標,指明方向。

現在寺院的環境小,寒山別院原來就是寒石寺的,後來收紙漿品,就被他們收去了。“文革”前,就是我們的,恢複落實宗教政策後,和尚歸廟了。

現在報紙上說,要造“江楓洲”、“火神廟”、“聽鍾橋”,好像又要搞封閉式統一管理,要關後門,要賣聯票,我做了十八年方丈,和景區爭了十八年,往後去,要看有為大和尚的了。要麼要求賣聯票,要麼把廟包起來,是個憂患。將來怎麼樣,還難說呢,不敢樂觀。關於這些事情,我曾寫信請示趙樸老。趙樸老很重視,隨即寫信給省裏的領導。趙樸老一直支持和關心我們寒石寺的發展。好多重大問題都是通過他老人家拍板定案的。有關趙樸老信件的手跡都完好地保存在檔案室裏。

十九、鍾聲本無價,敲鍾收費是旅遊部門舉辦的項目

每年聽鍾聲祝福,同日本等國友人往來。第一屆是1979年。1996年當時有一個宗教局局長,叫胡中剛的,幫助我們和尚做過好多實事。當時旅遊局還要來廟裏賣票。現在報紙電視上有人炒作說和尚敲鍾不該賣票,和過年放鞭炮一個樣,都是歡慶高興事。現在經濟發展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都增長了。其實,賣門票,是為了養廟;而聽鍾聲的票價高主要是為了控製進寺聽鍾聲的人數,防止發生意外。寒石寺就這麼大的一個廟,卻有六七千人來聽鍾,廟子小,人擠人,腳踩腳的,太危險了,我們要對寒石寺,更要對來聽鍾的人負責呀。日本的、美國的外國人,在裏麵的也不少,萬一出了什麼事情,那可怎麼辦!

去年,《文彙報》高級記者就國內一些媒體炒作敲鍾的有價無價,采訪了我寺新任方丈有為大和尚。寒石寺歲末聽鍾聲活動中辭舊迎新的108響鍾聲都是住持敲的,敲到最後一聲,正是歲末年初的零點。以前都是由我敲的,我年事已高,故在四年前由有為接替這一神聖而莊重的任務。有為說,這108聲鍾聲是從來不賣錢的,今後也決不會賣,因為寺廟的晨鍾暮鼓在佛經上視為龍天耳目,夜半鍾聲則是吳文化特有的,均不可隨意亂敲,更不能以錢出賣。寒石寺歲末的108聲鍾聲,意味著人一生有大大小小煩惱108種,聽了聲聲辭舊迎新的鍾聲,可消除這些煩惱。又意味著一年12個月24個節氣,72候,合起來為108,祝願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當然,佛經上還有其他意義。

那麼怎麼傳出敲鍾收費的呢?有為大和尚解釋說,那是旅遊部門為滿足部分遊客的需求舉辦的項目,是108記以後的鍾聲。2002年除夕聽鍾聲活動,寺內的門票也是由旅遊部門組織收取的,為協助辦好這一活動,每年寺內都要貼出近二十萬餘元,用於維護整修現場環境等。旅遊部門也適當控製撞鍾人數,限定為一百人以內,並適量收費,逢8數為三百元,普通收費為二百元,所有收入全部用於這一活動,寒石寺確實沒收一分錢。

有為大和尚又說,盡管他不讚成敲鍾收費,但旅遊部門並不過度的半市場操作,而且收入確實全部用於這一活動,才能使寒石寺歲末聽鍾聲的真意不致淡化,得以長久不衰。其真意為:聞鍾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離地獄,出火坑;願成佛,度眾生。

這些年,到日本去過幾次,同有為一起也去過幾次,到過韓國,中日韓是佛教黃金紐帶,趙樸老提的。年輕人腦子靈活,看得遠,處理一些事件比我做得好。

二十、回顧過去,我們感謝政府;展望未來,四眾十方同努力

總的說來,把塔造起來了,而且是唐塔,還要感謝政府,是黃銘傑批的,他不批我造不起來,我和尚能幹什麼。在政協會上還有人批評我,說寺內前麵是明清式的建築,後麵是唐塔,我說都是政府一起定下來的呀,再說盛唐在中國曆史上也是很有影響的。

塔院的碑廊加重了寺院的文化氣息,書畫都是名家的,層次很高。但《金剛經》、功德碑安置在裏口,這個做得不對,要懺悔。佛教寺院應以佛經與功德碑放在首位,人家是發心布施了的,功德無量,正應該銘記於碑刻才是。當時是請藝術家、名人負責搞的,也怪我考慮不周,忙得沒顧及到。

整修寺院的過程中,有為是吃了很多苦的,我也吃了苦。挖電纜溝、埋電纜、抬鋼筋,都親自參加。

這期間,有好多小和尚走,不是為這事就是那事,我也搞不懂,提起來頭疼。我都真心地希望他們能留下來,怕他們走。當初想與同意住下來的小和尚定五年合同,把衣單費保存在這兒,現在想起來也行不通。後來收了佛禪、果鴻他們,他們是中年後出家,想必在社會上酸甜苦辣的也都經過了,所以堅持得下來,而小年輕的就可能會後退,現在想起來那時是對的。

我到寶華山去傳過兩次戒,現在傳戒比以前方便多了。有人借我寒石寺的名氣,說是我剃度的,去求戒,被我現場就抓起來了兩個,我和他們以前連照麵都沒打過,怎麼能打妄語呢?就這樣反而得罪了一些人。

最近我去北京、南京開佛協會議,和有為大和尚一起去的,上麵要求提得很高,要愛國愛教、培養人材、開展社會福利,強調僧人要持戒、講修行、有學問。到底現在怎樣去修行?寒石寺是個禪宗道場,一直提倡禪淨雙修,秉承寒拾遺風、走印光大師持名念佛的淨宗法門,我認為這條路子是走對了,應該發揚下去。

愛國愛教,有信仰心就是個活菩薩。真正修行、有學問、堅持求解解脫的人——有,但是少,佛教正需要這樣的人材。

我沒有幹成什麼大事。你們福報深厚,黨和政府正需要你們去振興佛教,回報社會。我相信你們年輕有為,在有為大和尚統理下,會為佛教和社會作出更大貢獻,你們年輕的一代會比我們老一輩做得更好,目光看得遠,未來的佛教事業就靠你們去荷擔,去弘揚光大,任重道遠,宜當勤精進,慎勿放逸。

目前有為大和尚正忙著籌建鑄造“中華第一大銅鍾”,重108噸,昆城市長楊澤先生很快批示下來,完全同意、積極支持。希望社會各界名人賢哲、善信人等樂善好施,彙涓涓以成細流、聚沙成塔,廣作功德。以“中華第一大銅鍾”打造寒石寺品牌,在新時代再揚寒石寺盛名,以更好地適應和推動昆城市社會經濟和各項建設事業的發展,更好地服務昆城市的“三個文明”建設。

盛世鑄鍾,功在當代,德傳千秋。我寫了一首詩:

三羊開泰泰和從,法物早成僧力工。

神冶洪爐人鑄出,中華第一大銅鍾。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