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父親(1 / 1)

郭嗣書發現在兒子是個求知欲極強的孩子,像他的眼睛、四肢一樣是生命的一部分一樣與生俱來。某些問題連郭嗣書這個自認淵博的父親都因招架不住而自感羞愧呢。他暗想:兒子將來說不定會成為一個像牛頓一樣出色的人物呢。自己這一生平淡中透著淒涼,不論如何爭取,到了這把年紀恐怕也是‘昨日黃花’了,不敢再有什麼過高的指望了,如果不是有了郭家唯,平平安安的了此餘生也許該是他最真實也是最好的歸宿。然而現在不同了,小家唯竟出奇的聰穎,這一點,作為一個父親的直覺是不會錯的。一貫理性的他從不依靠直覺思考解決問題,他認為直覺屬於女人的特質,而這次顯然不同,幾十年的經驗加之摻雜了無盡父愛的直覺讓他堅信兒子絕對會成為一個出色的人,一個強過自己不知多少倍的人,一個能延續自己生命的幸福的人。郭嗣書的胸中騰騰燃燒著希望之火,看到了自己的生命在火中發出耀目的光芒。多了一分希望的同時也就增加了十分責任和壓力。

郭老師教了將近二十年的書,每每帶出個優秀的生便會增添一份成就感,學生的成績就永遠都浸透老師汗水,他引以為的驕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是他這個即窮又酸的老師可用以自慰的唯一方式。對學生的愛固然也無私,但裏麵不可避免的有著對身為教師這個職業的崇高追求和自我價值的體現與肯定,但對兒子的愛確是完整的,全部的。天下最尖刻的倫理學家即便說過父母之愛裏麵隱含了不為察覺的,自私的愛的擴張,但卻無法否定這是一種生命之愛。

為了完成這份愛才是他唯一使命,郭嗣書開始積攢足夠的底氣。他翻閱了許多如何教育學齡期孩子教育書刊,拿出了早年苦讀時的勤奮用心咀嚼了一本叫做《發現天才兒童》的專著,並且做了大量的筆記,又製訂了一個早期計劃大綱,他的確頗費了一番心思。。

從那天起,每天下班最愉快的時刻就是教兒子誦讀《三字經》和《唐詩》。‘人之初、性本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郭嗣書一便便地教,小家唯一句句地照樣重複。他並不對裏麵講的內容向兒子做過多的講解。對此他是這樣認為:孩童時期的記憶力是一生中最強的,這個時期隻要進行一些填充式的背記就可以了,至於對裏麵那些深的含義理解,別說是沒上學的孩子,就是自己也常常籠罩在那些拗口的字句所製造的雲霧之中。雲霧終有一天會被撥開,那是要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曆的逐漸豐富加深而不斷升華的東西。兒子也不負父望,稚嫩的音調又使他樂此不彼、陶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