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離憂傷》尾聲寫道:兩個人的相遇,數學家說是概率的結果,佛學家說是緣分的注定。
緣分這件事情好像在《近距離憂傷》裏是存在的。
畢業多年後,劉一莎和昔日的同桌吳越峰聊天,談及自己在大學剛入學後,寫的第一篇日記就是記錄沈毅的。劉一莎寫沈毅“年齡小,眼睛很大,像清秀的南方男孩”。
劉一莎沒頭沒腦地記下這筆,1年半的時間裏,她的日記本裏沒有出現過沈毅。
日記是很隱秘的內心寫照,是劉一莎先“發現”了沈毅。
如果心中有佛,應該會相信佛家緣分天注定的說法。其實,德鄰以為,用“吸引力法則”解釋這個第一眼眼緣應該更合適。吸引力法則是指思想集中在某一領域的時候,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他吸引而來。
劉一莎在隨後的大學生活中,展現出敏感、明媚、文質彬彬的氣息,沈毅也是這樣的人,“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兩人的行為模式極其相近,雖然是劉一莎更早覺察,但是隨著大學生活的進展,兩人互相觀察到他們是同類型的人,於是越走越近。
德鄰拿小說中的文本人物做心理學分析和宿命論闡述,也是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