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潭坐在椅子上靜靜的聽著,顏潭雖然不是一個虔誠的儒教信仰者,但還是非常尊重儒教,以及儒門先聖的,一聽李老頭要說及儒門傳承,便也認真起來。
李老頭也坐到剛才的椅子上,緩緩的道:“儒教,是我中華民族主導信仰體係,是中華民族絕大多數成員數千年來共同信仰的宗教。儒教起始於伏羲氏畫八卦,由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等曆聖相傳。而其中孔子為集大成者,被曆代尊為大成至聖先師,孟子次之,也被人們尊稱為亞聖,帝王之師,受萬家香火,萬民膜拜,所以是真正的至聖。”
“至於我們被成為儒,這也是有來曆的。‘儒’字在甲骨文中寫作‘需’,意思是主持祭祀的人所戴的禮冠。後來,把戴這種禮冠主持祭祀活動的人成為‘儒’。在古代,‘儒’是集知識文化、宗教信仰及政治教化為一身,是上帝的使者。是溝通天人的媒介,是承天命在人間施行教化的人。”
顏潭靜靜的聽著,他從來都不知道這些,感覺這些聽起來好像是在聽故事,也挺有意思的,至於田青,則在那裏發呆,可能是受到的刺激太大了,正在想以後的事情吧。
“上古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社會秩序瓦解,國家政權與教化衰微,儒者失去了世職,散落民間,以教書相禮為生。大漢以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進而重新確立儒教的國教地位,並以儒教經典為標準,製訂了官員的教育、選拔、考核、任用措施和製度。自此以後,世人便把讀孔孟聖賢之書,經科舉或朝廷選拔出仕,從事管理國家和教化天下的人稱為‘儒’。”
“而在以後的曆史演化中,這些讀孔孟聖賢之書的人,慢慢就成了一個組織,便是現在的儒教,儒教尊孔孟二聖為儒教教主。董仲舒,諸葛亮,朱熹,王陽明,黃宗羲等儒門聖賢為儒教大賢者。儒門至聖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其中最有名的弟子十二人,被人成為孔門十二哲。另外,我們儒門還有四聖,既是‘複聖’顏回,‘傳聖’子夏,‘行聖’子貢,‘宗聖’曾參。儒門大神通者不可為不多。”
“儒門背後竟然有如此強大的勢力,怪不得其他教派不敢輕易招惹儒門,即使有什麼過節,也是盡量和平解決。很多神話傳說也都是佛道二教爭奪道統,卻很少出現儒教也參與其中爭奪道統,儒門的勢力和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再說了,在華夏,你就是一個其他教派的信徒,但是在生活中無時無刻的不受到儒教文化的影響,儒教還用再爭奪嗎?那不是多此一舉,自找麻煩嗎?嗬嗬。”
顏潭想到這裏就開始嗬嗬傻笑的意淫了,沒想到自己所在的教派竟然還有這麼強大的靠山,以後還怕個鳥,光明正大的出去就行了。
好想知道顏潭心裏正在想什麼,李老頭又道:“嗬嗬,你也不要太得意,我們儒門背後的勢力確實不小,但是其他教派背後的實力也不小。在我們這個世界裏,就是真有那麼大的背景也沒法用得上,隻能靠自己。隻有你能夠修成大儒,破碎虛空,飛升到至聖先師所在的地方,才能用的上背後的勢力,我們現在太弱。還不值得上麵的人出手相助。這也是對我們的一種磨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