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高赤鯉,李耳青牛。

【典故】

琴高赤鯉:《列仙傳》記載:相傳仙人琴高進入涿水取龍子,不久就騎著一條紅色鯉魚從水中出來了。

李耳青牛:《列仙傳》記載:李耳(即老子,春秋時期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看到周朝已無法挽救,就騎著青牛西出函穀關,不知到什麼地方去了。

明皇羯鼓,煬帝龍舟。

【典故】

明皇羯鼓:《羯鼓錄》記載:唐明皇(即唐玄宗)好羯鼓(一種少數民族的樂器)。有人為他彈琴,還沒彈完,唐明皇就把那人趕走了,說:“趕緊取羯鼓來敲打一番,清除掉剛才讓人難受的琴聲。”

煬帝龍舟:《隋書·煬帝紀》記載:隋煬帝楊廣乘龍舟到江南巡幸,隨行的船接起來長達二百裏。

羲叔正夏,宋玉悲秋。

【典故】

羲叔正夏:《尚書·堯典》記載:帝堯派曆法製定者羲叔住到南方交趾之地(位於今越南),讓他掌管夏令。

宋玉悲秋: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屈原被流放後,楚國文學家宋玉寫了《九辯》表示對屈原遭遇的悲憤,其首句是:“悲哉秋之為氣也!”

才壓元白,氣吞曹劉。

【典故】

才壓元白:《唐摭言》記載:唐代大臣楊嗣複大宴賓客,宴席上賓客紛紛作詩。楊汝士作的詩,大詩人元稹和白居易聽後都自歎不如。散席後,楊汝士回到家對弟子說:“我今日壓倒了元白。”

氣吞曹劉:《舊唐書·文苑傳下》記載:唐代詩人元稹評價杜甫說:“杜甫的詩上薄風騷,下該屈宋(屈原和宋玉,均為戰國時期詩人),誌奪蘇李(蘇味道和李嶠,均為唐代文學家),氣吞曹劉(曹植和劉楨,均為東漢末期詩人)。”

信擒夢澤,翻徙交州。

【典故】

信擒夢澤:《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漢高祖劉邦滅項羽後,封韓信為楚王。後有人告韓信謀反,劉邦用陳平的計策,假稱到雲夢(即雲夢澤,江漢平原上的一個湖泊群,後消亡)遊玩,韓信去迎接,劉邦當場將其擒獲。

翻徙交州:《三國誌·吳書·虞翻傳》記載:三國時期吳國官員虞翻由於直率,觸怒了統治者孫權,被流放到交州(地域大致相當於今天越南中部、北部以及我國廣西的一部分)。後來孫權決策失誤,感歎道:“如果虞翻在朝,我就不會犯這樣的錯誤了。”

曹參輔漢,周勃安劉。

【典故】

曹參輔漢:《史記·曹相國世家》記載:西漢功臣曹參接替蕭何為相,對蕭何時定下的規章毫無改變。當時的民歌稱:“蕭何訂立規矩,曹參謹慎遵從,清靜為治,百姓安寧。”

周勃安劉:《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記載:劉邦去世前與呂後談論大臣的德行和能力時說:“周勃忠厚、沒有文采,但將來安定劉氏的一定是他。”後來掌握大權的呂氏宗族謀反,周勃率軍平定,劉氏的漢朝江山得以轉危為安。

太初日月,季野春秋。

【典故】

太初日月:《世說新語·容止》記載:有人評價三國時期魏國大臣、玄學家夏侯玄(字太初)說:“夏侯太初光彩照人,好像懷中揣著日月一樣。”

季野春秋:《世說新語·賞譽》記載:有人說:“褚季野皮(即褚裒,字季野,東晉大臣)裏陽秋。”皮裏,指內心。陽秋:實為“春秋”,為避諱而改為“陽”,指《春秋》。《春秋》相傳是孔子編訂的魯國曆史,它對曆史人物和事件往往寓有褒貶而不直言,這種寫法稱為“春秋筆法”。皮裏陽秋意思是說褚季野對人對事態度深藏不露,表麵不指手畫腳品評好壞,實際上內心有褒有貶,觀察十分清楚。

公超成市,長孺為樓。

【典故】

公超成市:《後漢書·張楷傳》記載:東漢學者張楷(字公超)精通經學,很多人前來向他求教,車馬擠滿了街道。張楷幾次搬家到偏僻處躲避,學者們依然前去,以至於他所住的地方很快就成為熱鬧的市集。

長孺為樓:《蘇魏公集·太子少傅致仕贈太子太保孫公墓誌銘》記載:唐代人孫長孺世代好學,他收集了很多書籍,還建了藏書樓,時人稱為“書樓孫氏”。

楚丘始壯,田豫乞休。

【典故】

楚丘始壯:《韓詩外傳》記載:戰國時期魯國人楚丘先生求見齊國孟嚐君,孟嚐君說:“您很老了,有什麼可以教導我的嗎?”楚丘先生說:“如果從體力上說,我確實已經老了;如果讓我出謀劃策,我才剛剛到壯年啊!”

田豫乞休:《三國誌·魏書·田豫傳》記載:三國時期魏國官員田豫請求退休,司馬懿認為他身體很好,不答應。田豫寫信說:“年過七十還當官,就像很晚了還在路上走,這是犯罪啊。”於是就離職了。

向長損益,韓愈鬥牛。

【典故】

向長損益:《高士傳》記載:兩漢交替之際的隱士向長讀《易經》讀到“損”“益”兩卦,歎息道:“我已經知道富不如貧、貴不如賤,但還不知道死比起生來怎麼樣。”於是他將兒女的婚事處理完畢,就和朋友出遊名山,最後不知所終。

韓愈鬥牛:唐代文學家韓愈出生時,月亮在鬥宿(星座名)的位置,鬥宿之前是牛宿,之後是箕宿。他曾作《三星行》,寫道:“我生之初,日宿南鬥,牛奮其角,箕張其口。”就是從星相學角度來說的。

璡除釀部,玄拜隱侯。

【典故】

璡除釀部:《雲仙雜記》記載:唐玄宗的侄子、汝陽王李璡喜愛喝酒,曾自稱“釀王兼曲部尚書”,曲即釀酒的酒曲。

玄拜隱侯:《侯山記》記載:漢代人王玄隱居山中,漢景帝請他出來做官,他不肯。景帝就以這座山封他為侯,從此這座山改名為侯山。

公孫東閣,龐統南州。

【典故】

公孫東閣:《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記載:西漢人公孫弘做丞相時,將丞相府的東閣用於接待賢者。

龐統南州:《三國誌·蜀書·龐統傳》記載:三國時期蜀漢皇帝劉備的謀士龐統被司馬徽稱為“南州(相當於今江西省)士之冠冕”,即南州人士中的頭麵人物。

袁耽擲帽,仁傑攜裘。

【典故】

袁耽擲帽:《世說新語·任誕》記載:東晉大將桓溫欠了很多賭債,想求官員袁耽替自己去賭,挽回一些損失。當時袁耽正在服喪,聽說後立刻換掉喪服,把喪服的帽子塞在懷裏,隨桓溫去賭場。不久,袁耽就贏回了上百萬,他得意地從懷中取出帽子扔在地上,說:“你今天認識袁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