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生活在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奧匈帝國。恩格斯指出:“在家長大棒保護下的封建主義、宗法製度和奴顏婢膝的庸俗氣味在任何國家裏都不像在奧地利那樣完整無損。”到了20世紀,奧匈帝國雖然已經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但其封建主義的劣根性並未革除。卡夫卡真實地揭示了這個帶著中世紀野蠻氣味的國家和社會中存在的封建特權和奴才思想,應當說,他同傳統現實主義不是背道而馳的。
迷惘
《迷惘》是奧地利作家卡奈蒂的長篇小說。出版於1935年,是當代著名的德語文學作品之一,作者因此而獲得1981年諾貝爾文學獎。
作品以20世紀20~30年代之交的維也納為背景,主人公是一位學識淵博的漢學家彼得·基思。他為與這腐敗的世界隔絕而離群索居。基思愛書成癖,收藏了數萬冊珍貴的典籍,為此他雇傭了貪婪、狠毒的女人苔萊澤做管家。苔萊澤引誘基思同她結婚,霸占了他的全部財產,並把他打傷後趕出家門。基思流落街頭後,又遇騙子菲舍爾勒,菲舍爾勒設下圈套,把基思的錢財掠奪一空。隨後基思又落入殘暴的普法夫之手,被折磨得幾乎神經錯亂。最後,基思在弟弟的幫助下奪回了失去的一切,但他對這個過去令他迷惘,現在使他絕望的世界已不存任何幻想,他放了一把大火,與他心愛的書籍同歸於盡。
作品思想豐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愛與同情
《愛與同情》又譯《心靈的焦灼》或《永不安定的心》,是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長篇小說,發表於1938年。
小說主人公騎兵少尉霍夫米勒偶然認識了貴族地主的女兒艾迪特。艾迪特是個下肢癱瘓的殘疾姑娘。霍夫米勒對姑娘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艾迪特接受了這種同情,並誤認為是愛情,使自己也愛上了少尉。霍夫米勒發現艾迪特對自己的想法後,驚慌失措,因為他這種同情弱者的俠義中,絲毫沒有愛情。烈性、剛強的艾迪特為了自己心愛的人,開始接受治療。
霍夫米勒麵臨艱難的選擇,要麼做出犧牲,與艾迪特結婚,要麼拒絕姑娘的愛情,但這無疑是宣判了艾迪特的死刑。少尉在矛盾中起初答應同艾迪特訂婚,後又十分後悔、艾迪特知道少尉悔約,自己又無康複之望時,痛不欲生,跳樓自殺,少尉亦抱恨終生。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斯蒂芬·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
斯蒂芬·茨威格是享有世界聲譽的奧地利作家,他善於從心理角度再現人物的性格和生活遭遇,特別擅長刻畫女性心理,塑造女性形象。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講述的是一個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後時刻,飽蘸著一生的癡情,寫下了一封淒婉動人的長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絕望的愛慕之情。
小說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經曆,寫出了愛的深沉與奉獻。高爾基曾由衷地讚賞這篇小說“真是一篇驚人的傑作。”
在這部茨威格膾炙人口的心理分析小說集中,一段段哀婉動人的故事、在作者筆下娓娓道來,一個個人物的喜樂、苦痛、迷惘和絕望都能悄悄滲入你的心靈,觸動那最深處的一隅,而人類細膩的千百種情感,都帶著獨有的美麗,化成了似幻似真的現實。
象棋的故事
《象棋的故事》是馳名世界文壇的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於1941創作的小說。
作品沉痛地訴說了納粹對人的心靈與才智的殘酷折磨,情調抑鬱而富有魅力。
納粹為了擊破人在精神上的防範,獲得所需要的口供,采用了比肉體折磨更加陰險、更為狠毒的酷刑——將犯人關進一個與外界嚴密隔絕的空無一物的房間裏,製造一個仿佛沒有時間、空間的虛無之境,企圖利用虛無的折磨,使人精神崩潰,迫使犯人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