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
《農民》是波蘭作家萊蒙特於1904~1909年創作品。
萊蒙特這部長篇小說被認為是波蘭文學中描寫農村的優秀作品。為了力求概括與大自然的生命力密切相關的農民生活的各個方麵,萊蒙特把他的作品分為《秋》、《冬》、《春》、《夏》四部。
情節主要是描寫富農馬蒂亞斯·波利挪的家庭曆史和他同兒子安笛克的關係。由於安笛克愛上了波利挪年輕的妻子——美麗的雅格娜,這種關係就變得複雜起來了。
萊蒙特描繪了農民各個階層之間複雜的階級關係,創作了一幅遼闊的農村生活的畫麵。在長篇小說的眾多的人物之中,有富農,中農,貧農,雇農,還有赤貧的叫化。萊蒙特懷著熱烈的感情寫到貧農們,同情他們對土財主和地主的仇恨。農民們和地主爭奪森林的鬥爭是小說情節中的一條重要線索,它以農民們和地主奴仆的武裝衝突而告終。安笛克殺死了打傷波利挪的看林人,這就為他們父子的和解打下了基礎。後來安笛克繼承了波利挪的土地,從心裏鏟除了對雅格娜的愛情,從一個不安本分的人逐漸變成跟他父親一樣“嚴厲的主人”。
長篇小說的優點是故事富於戲劇性,對白生動,對農村生活和農民習俗描繪得色彩鮮明。
通過大草原
《通過大草原》是波蘭作家顯克微奇的代表作品。其故事梗概如下:
一支移民篷車隊從美國或部出發,穿過尚未開發的大草原,前往加利福尼亞開采金礦。一路上他們遭遇了疾病、瘟疫、野獸、饑餓和死亡的威脅而不屈,篷車隊隊長勞爾夫在旅途中結識了美國少女莉莉,彼此被對方英勇、無私、善良、純潔的品格所吸引,發生了浪漫豪放的熱戀——荒原上燃起了火堆,蘇格蘭人從馬車上拿出了風笛,美國人敲起了牛骨的響板,步槍上紮著柳樹支的火把,用花朵和簇葉裝飾得像一輛花車的洞房,他們就在這裏舉行了一場牧歌式的婚禮。
在一幅幅雄渾、奇異的自然景色下,在響徹雲霄音樂裏,行軍與愛情,猶如粗獷、雄渾的大提琴曲與輕曼的笛聲相協奏。
最後,移民隊終於以征服者的英雄氣魄完成了長途跋涉。
費爾迪杜凱
《費爾迪杜凱》是亨譽歐美的現代派小說家、劇作家和散文學維托爾德·貢布羅維奇的成名之作,發表於1937年。
維托爾德·貢布羅維奇是波蘭荒誕派文學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他於1904年8月4日出生在波蘭凱爾采省奧帕托夫縣馬沃什策村。1933年發表處女作短篇小說集《成熟期的日記》。自1934年起,他開始向華沙《信使晨報》、《時代》和《斯卡曼德爾》等報刊投稿,發表了許多文學評論,在波蘭文壇嶄露頭角。
《費爾迪杜凱》是波蘭文學中第一部成功的自我題材小說,貢布羅維奇那些充滿調侃意味的長篇議論,展示出了他的創作思想,他在寫作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以及他所作出的抉擇,引導讀者按照他的意圖去理解他書中描寫的人和事。他不僅進行自我心理分析,同時也試圖回答讀者可能提出的問題:作者是個什麼樣的人,作為一個作家他是以什麼方式實現自己的個性。貢布羅維奇以多種不同的角色身分跟讀者交流:作為書中的主人公,他有好幾種不同的化身;作為講敘整個故事的敘述者,他直接向讀者傾訴自己的創作心得、體會、得失和苦惱。
《費爾迪杜凱》是通過一個荒誕離奇的故事,揭露社會的落後、虛假和不平,講述一個向社會的固有習俗挑戰,同約定俗成的公式化的生活“模式”進行較量的人的生存問題。小說的主人公尤瑟夫是一位三十歲的青年作家,這個形象也是作者本人的化身,他的作品《成熟期的日記》難為評論界和讀者所理解。在他絕望之際,他昔日的老師平科把他變成一個十幾歲的少年,重新將他送回學校,與一群十幾歲的頑童同窗共讀。他逐漸習慣了自己的尷尬處境,從心理上“返老還童”,被改塑成了十幾歲的尤齊奧。然而學校塑造人的“模式”是對學生進行蒙昧教育,低能的教師逼迫學生死記硬背書本中陳腐無用的知識,剝奪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扼殺學生的個性,使學生永遠處於不成熟的無知狀態,因此遭到學生們的抵製和反抗。可是學生采取的抵製手段又是十分幼稚可笑,他們是以自己的不成熟去反抗學校企圖讓他們永遠不成熟的做法。
在現實生活中,類似小說中描寫的那種摧殘青少年的灌輸式教學,可以說帶有相當的普遍性,隻不過貢布羅維奇將它推向了極致,展示了出來,故而顯得那麼荒謬絕倫。尤齊奧想方設法要從那種奴役人性的教學程式中解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