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單位的工作都離不開與外界的接觸。如果說內部溝通是為了增強團隊的凝聚力,是做好工作的基礎,那麼外部溝通就是為工作添加潤滑劑,可以使工作開展得更順暢。外部的溝通協調,說到底是一種利益的平衡,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共贏”。當然,這個利益並不一定就是指物質方麵的利益,還包括精神上、情感上的利益。做好外部溝通,除了要完善協調機製,搭建溝通平台,形成一個良好的合作氛圍外,還應該做到有理有節,應對有序。
第一節做好與媒體的溝通協調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媒體在現代社會的地位日益提升,其影響力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而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不斷進步,政府與媒體的聯係也越來越緊密,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越來越大。因此,提高與媒體溝通協調的能力,重視媒體的作用,運用好媒體的力量,已經成為各級領導者加強執政能力的當務之急。
2008年,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各級領得到幹部要充分認識新聞輿論的重要作用,善於通過新聞宣傳推動實際工作,熱情支持新聞媒體采訪報道,正確對待輿論監督,提高同媒體打交道的能力”
近年來,隨著網絡媒體的興起,網絡論壇、博客成為平民百姓接受信息的一個新渠道。這一渠道不但可以傳播信息,還能讓百姓發表自己的見解、評論時事。因此,領導者應當運用好網絡傳媒,與群眾進行溝通,了解社情民意。領導者要善於通過媒體了解民意,隻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領導水平,如果對新聞媒體毫不關注,或者對媒體聲音充耳不聞,那麼在決策時就難免背離群眾的意願,或者對於民眾的呼聲不予關注,也會失去民心。
新聞媒體對於領導幹部來首,既有可愛之處,也有無奈之處。所以,過去有不少領導幹部對媒體采取“不求有福,但求無禍”的態度,故意與媒體保持一定的距離。而如今,一些領導幹部仍對媒體抱著敬而遠之的態度。時下,這些領導還不善於適應新聞媒體的變化,也不善於同新聞媒體溝通協調,有的敷衍了事,有的則遮遮掩掩,這種做法是非常不正確的。因為與媒體的溝通能力是領導者執政能力的一種體現,也是領導者業務素質能力的體現。因此,領導者不應回避媒體,而要正視媒體,並運用好媒體。如果忽視媒體的作用,不能正確運用媒體,就會給領導者帶來麻煩,甚至是“災難”。
據新華網報道,2006年9月底,美國廣播公司披露,來自佛羅裏達州共和黨國會議員馬克·福利曾用電子郵件對在國會實習的中學生進行性騷擾,聯邦調查局和佛州執法部門介入,對福利展開了犯罪調查。這封“電郵性醜聞”不僅迫使福利辭職,不體麵地結束了政治生涯,而且還掀起了一場政治風波,嚴重影響了共和黨的聲譽。
在這一事例中,福利就是濫用媒體,結果導致自己政治生涯的結束。在美國,對政府官員的職業操守有法律法規嚴格要求,對他們的私德的監主要靠新聞媒體。在中國,近些年來,媒體對政府的監督能力也在不斷加強。2007年底,一場罕見的雨雪冰凍災害覆蓋了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南方百姓的生活嚴重受到了這種惡劣天氣的影響。2008年春節期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和廣東省省長黃華華,通過省內主要新聞網站發布了《致廣東網民朋友的一封信》,向網民拜年。他們在信中表示,許多網民朋友“有知識、有思想、有熱情、有銳氣”,“我們願意成為大家的網友,求計問策,接受監督”;許多網民看到這封公開信後,都給予了回複,並提供了許多很好的意見和建議。這封公開信不僅讓群眾感受到了領導的關懷,而且也能夠與領導直接交流,加強了群眾們抗擊災害的信心。
領導者要做好與媒體的溝通協調,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充分認識媒體,坦然麵對媒體。在社會日益信息化的今天,媒體已經成為人們獲得信息的主要來源。政府的領導者,既是媒體的管理者,又是媒體的監督對象。因此領導者要能夠充分認識媒體。首先,大眾傳媒起著上傳、下達,溝通政府與民眾的關係的作用;其次,媒體起著輿論監督的作用,領導者必須要學會在媒體的監督下開展工作,不要隻喜歡歌功頌德的評論,而憎恨負麵報道,要客觀坦然地麵對媒體。在媒體麵前要真實,坦蕩,不要掩飾或者作秀。
第二,善待媒體,與媒體成為朋友。大眾傳媒是輿論的代表,也是公眾的代言人。領導者要重視媒體、不要輕視媒體的聲音;要理解記者,記者的職責是報道新聞、探索真相,以盡社會守望的責任,因此當記者揭露社會負麵現象時,領導者不要認為這是記者在故意找茬,要理解、寬容,並要支持記者的工作;要主動接受媒體的監督,要有聞過則喜的胸懷和知錯就改的勇氣。
第三,合理利用媒體,化解危機。領導者要善於解讀媒體,批判地接受媒體信息,對於那些有用的信息,要學習吸取。對於沒有價值的信息則不要浪費時間。領導者還要通過媒體恰當的發出自己的聲音。尤其在麵對危機或者突發事件時,要能夠正確使用媒體穩定人心,平息事態。
第四,正確引導媒體,成為意見領袖。麵對媒體時,領導幹部往往扮演著雙重角色,既是輿論宣傳的領導者,又是傳播的受眾。作為輿論宣傳的領導,領導幹部有責任也有義務把握好媒體的宣傳導向,因此領導者要能夠正確引導媒體,在這個前提下,也要允許各種媒體發揮特長,不要控製太嚴,使媒體變成一個腔調。
第五,掌握一定的應對媒體方法。應對媒體時,領導者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發生某些重大的公共危機事件時,要主動地說、及時地說、智慧地說,主動掌握話語權,不要被媒體牽著走。
第二節做好與群眾的溝通協調
十七大的科學發展觀指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堅持以人為本,就要始終堅持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發揮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就要堅持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堅持在全體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方麵群眾的利益,妥善協調各方麵的利益關係,走共同富裕道路;就要切實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項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滿足人們的發展願望和多樣性需求,關心人的價值、權益和自由,關注人們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體現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和人文關懷,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如今在經濟體製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形勢下,領導幹部要加強執政能力,就必須要提高與廣大群眾的溝通協調能力。
領導者做好與群眾的溝通協調工作具有重大的意義。第一,做好與群眾的溝通協調有利於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協調的目的是統一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奮鬥,因此領導者隻有在工作中與群眾做好溝通協調,才能夠使廣大群眾在認識上、思想上和行動上高度統一,自覺團結在黨委政府的周圍。第二,做好與群眾的溝通協調工作,有利於協調利益,理順關係,凝聚力量。在新形勢下,黨和政府的政策,要想切實貫徹落實,就離不開群眾的支持和配合。而隻有與群眾溝通協調好了,才能凝聚各方麵的積極因素,並自覺接受和服從領導,保證係統高效順暢的運轉。第三,做好與群眾的溝通協調,有利於消除矛盾,和諧共事。在社會變革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各種矛盾,這就需要領導幹部充分發揮溝通協調的能力,化解矛盾。領導者要化解矛盾,不僅要提高自身的溝通本領,還要通過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來化解民怨。領導者要提高協調能力,就要通過行政、法律、民主協商等各種方法來調節不同利益之間的矛盾,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化解矛盾,消除矛盾。第四,做好與群眾的溝通協調,有利於團結奮鬥,攜手共進。領導者開展工作離不開群眾的支持與配合,因此隻有與群眾保持和諧的關係,才能夠集結何種力量,團結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