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建安遊氏考述(4)(2 / 2)

三、建安遊氏後裔傳衍考述

建安此支遊氏始祖,其後人公推為遊恭,如《閩遊族史》之“八閩遊氏.古田遊氏”引古田縣鳳都鎮東山村“新修《東山村誌》載: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四月,三十世七十叟祚遠靜侯氏手輯家譜,略謂:八閩形勝……始祖恭公遊宦斯所不忍舍去!延及子若孫,代傳簪纓,聲籍閩郡。第六世長宅閩邑,次仕玉田(古田縣曾奉旨賜名玉田),其子遂家焉。……傳到第二十世(古田鳳都遊氏以鼻祖遊恭公為第一世)”雲雲。然而,依馬書“遊簡言字敏中,其先建安人。父恭,登進士第”判斷,遊恭還不是此支遊氏的始祖,而是“其先”就已經入閩來到建安了。

建安遊恭的子與孫。史載,遊恭子簡言,遊簡言子愻。《閩遊族史》“建甌遊氏”引“據迪口手抄《遊氏家乘》記載:鼻祖遊三公諱恭,字夢得……生二子:長曰簡,字敏仲;次曰鈺,字玉仲。二世祖玉仲公……生一子諱恙……中丞公墓(即所謂遊鈺墓)坐落迪口鎮山麓,旁有民房數間。墳地頗廣,青草叢生,石碑寬厚,高二尺許,碑石已剝蝕分化,‘宋遊中丞墓’五字仍很明顯。古田遊裔對這座祖墳亦甚愛護。”其“古田遊氏”引古田鳳都鎮“《東山村誌》謂:恭公次子鈺,曾在閩節度使王延羲官府任殿中丞”,而所附“古田縣東山遊氏世係表”列:二世遊鈺公生於“約905年”。顯然,“長曰簡”意指“簡言”,隻是遊簡言生卒年可考,為913年或914年;因此,如果遊簡言有弟弟,則居“次”的遊鈺就不可能“約905年”生而應出生於915年以後。

遊居敬《譜圖篇》謂:遊恭“仕楊吳,為別駕員外郎……考元致和元年(1328)餘族初建祠堂碑記雲:定夫公‘五世孫自長平來蓼溪,拜中丞公墳;順流而下,至延平之吉溪,樂其嘉名,遂卜居焉。’……其雲蓼溪者,隸建安縣,又長平所自析,與吉溪不甚相遠,今其尚蕃。曰中丞公者,不知幾世祖。據蓼溪舊譜雲:‘始祖諱恭,即員外郎也。生二子:長曰簡言,字敏仲,即右仆射;次曰玨,字玉仲,仕閩,為禦史中丞、上卿大夫。’則所謂中丞公疑即玉仲公矣。然傳世之遠,未敢必也。”按林興祖《禦史定夫遊公祠堂記》作:遊酢“第五世孫自長平來蓼溪,拜中丞公墳,順流而下,至延平之吉溪,樂其嘉名,遂卜居焉。”其中“墳”,該《族譜》所錄“碑記”作“墓”。所謂“蓼溪”者,一指溪名,民國《南平縣誌》卷三《山川》載:“桔溪,源出建安蓼溪,由龍灣曆普安、遷橋諸鄉,出吉溪橋入大溪。”民國《建甌縣誌》卷四《山川》載:“迪溪,發源南才裏之桔嶺……至迪口北……抵吉溪口,彙大南溪。”《建甌縣誌》第二篇第四章《水文》謂:今名為“吉溪(又名迪溪)”;一指地名,即今建甌迪口鎮,但不知是因溪名“又名迪溪”而後更改地名,還是先更改地名而後溪名“又名迪溪”。在此,則顯然是地名。

建安遊恭此支遊氏,傳建安(今建甌)與古田縣之後裔,皆出自“次曰鈺,字玉仲”。遊鈺子遊恙,為第三世,《閩遊族史》“建甌遊氏”引據迪口手抄《遊氏家乘》謂:“三世祖恙公,字元章,官拜禮部尚書……生有二子:長曰公穗,字伯秀,次曰公振,字伯起。四世祖公穗公,妣張氏,生子四:長仁霸遷迪口店村;次仁廣遷迪口畫錦坊;三仁著遷小橋鎮百丈,失詳;四仁貴世居迪口巨濟坊。四世祖公振公,妣邱氏,生三子:長仁翊遷迪口井泉坊,二仁愛居巨濟坊,三仁徹遷忠和坊。”其中“畫錦坊”之“畫”為“晝”之誤。其“古田遊氏”引古田《東山村誌》謂:“恭公第六世孫居佐,字佑之,初任崇安尉,後任福州府古田縣丞,卒於古田。生二子,定居古田。長子二十三公創居東山,約於公元1024年之間……傳到第二十世(古田鳳都遊氏以鼻祖遊恭公為第一世。定居古田和創居東山之祖,仍稱六、七世)”,所附“古田縣東山遊氏世係表”列:三世恙公“約933年”生,四世公穗“約961年”生,五世仁霸“約989年”生,六世即居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