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家瓊樂光農場(三師十六團)

一個星期的學習班結束了,我們都分到生產班裏勞動,每個班好幾個人。生產的工具是一把鋤頭,一條扁擔,一對籮筐,一頂竹帽。這頂竹帽擋陽光,也擋雨水。

學習班結束的那天晚上,司機開著車到連隊卸橡膠籽,卸下幾百斤,又馬不停蹄到別的連隊分發橡膠籽。一位老工人說:“橡膠籽從落地的那一刻開始,它的成活期隻有7天。”怪不得司機和老工人都配合得那樣默契。

天亮後我們每人用籮筐裝著橡膠籽挑到苗圃地,育苗的苗床長5米,寬0.8米,同農民的菜地沒有什麼區別,苗床有十幾塊。把土翻鬆整平就放種子。同班的老工人說:“擺放種子是有要求的,光滑的一麵朝上,種子稍平帶一條槽的朝下放,一顆一顆地擺好。行與行之間要保持4-5厘米的距離。”工作真的做到一絲不苟,然後鋪上一層薄土,再澆上水。

幾天後,我們再來到種橡膠籽的地方,已經長出兩片嫩葉,十分好看。親手培養的種子已經生根發芽了。連續一個星期每天都要澆一次水,膠苗長到8-10厘米要把它移出來種到苗圃地。班長給每個人的任務是800株。這天我移了1000株。膠苗長了幾個月還要嫁接。

連續幾天進行移苗。開工時我沒忘記戴上那頂竹帽。海南的天,孩兒的瞼,說變就變,先是烏雲密布,電閃雷鳴,接著就是傾盆大雨。這頂竹帽根本擋不了大雨,全身濕透了。班長說:“回去換衣服吧,要不然就感冒了。”這時還沒有雨衣發,1970年後才有雨衣發。就是穿上雨衣也無法工作。後來我填的報表中就有雨天一項。

這個工作才做了十天,完全享受這個過程。寫這篇文章時旁邊還擺著一顆橡膠籽,這是1991年8月回農場在公路邊的林段撿的,直到現在種子依然光亮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