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是科學發展觀在對外開放中的表現,是我國在新的發展階段上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戰略要點之一。實踐證明,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在世界潮流之外獨立發展。作為發展中的大國,我國要隻有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努力從國際國內條件的相互轉化中抓住發展機遇,從國際國內資源的優勢互補中創造和豐富發展條件,才能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贏得更大發展空間。
第一節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曆史經驗
近代曆史事實一再表明,我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隻有不斷擴大開放,吸收世界各國的先進文明成果,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才能不斷拓展國內經濟發展空間,為我國發展創造更充足、更完善的空間。
任何國家在封閉的狀態下都難以得到長足的發展。我國曆史上的閉關鎖國、拒絕交流,最終導致了貧窮與落後,對於現在的領導幹部來說,是一個非常深刻的曆史教訓。其中,最突出的、給近現代中國發展帶來深重災難的,就是清王朝二百多年的閉關鎖國政策。清王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君王曆經一百三十多年,形成了中華民族曆史上又一個輝煌盛世。但就在我國人民還沉醉於“落日輝煌”時,在同一時期的西方社會,爆發了一係列重大變革。很多西方國家脫離了傳統發展道路,開始飛速前進。他們的一係列革命,加速了封建專製統治的滅亡,為生產力的發展打開了廣闊的空間,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了道路,發展迅速。
而我國,在世界飛速變化時,當殺跌清政府卻安於現狀,排斥對外開放,表現出驚人的麻木和極度的愚昧。他們限製商品出口,不允許給外國軍器、火藥、銅器,以及米麥、雜糧、馬匹等,甚至是書籍;控製出海遠洋,規定不允許不打造出海大船,違者要被充軍發配;嚴格限製出境,出洋的水手、客商必須佩戴刻明姓名、年齡、相貌特征和籍貫的腰帶。到外國進行貿易的商人也必須限時回國,如果逾期不歸,就永遠不許返回
這一係列妄自尊大,閉關鎖國的行為,完全堵塞了可能給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使中國與西方之間的差距急劇拉大,中華民族從此落後於世界列強。到1840年,在美國人均糧食產量接近1000公斤的時候,我國全國糧食產量則僅有200公斤左右;1825年,英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條鐵路,到1840年,全世界的鐵路總裏程達9000公裏,而我國,還沒有任何鐵路的出現。
所以說,我國的曆史經驗證明,封閉聚會落後,要發展就必須打開國門,對外開放。開放是深化改革的動力,改革是擴大開放的條件,開放也是改革,是為了更好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黨堅持把對外開放作為一項基本國策,積極發展對外貿易,大力引進國外資金和先進技術,加強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使我國的發展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
其一,我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20世紀80年代,通過采取興辦經濟特區等一係列開放措施,我國抓住了國際上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的曆史機遇,珠江三角洲等區域快速崛起。到20世紀90年代以後,我國對外開放向縱深推進,抓住國際產業結構調整和轉移的難得機遇,繼續發展長江三角洲區域以及珠江三角洲產業帶,最終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其二,我國貿易大國的地位已經確立。1978年,我國的進出口總額為206.4億美元,而到2006年,已經增加到17604美元。
其三,我國進出口貿易快速發展總量上升到世界第三位。1979至2007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額年平均增長17.3%,比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8.5%高8.8個百分點;比居世界第一位的美國平均增速高9.2個百分點;比第二大發展中國家印度的平均增速高5.6個百分點。1978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額為211億美元,占世界貿易總額的0.8%。2007年,已達21738億美元,占世界貿易總額的7.7%。1978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額隻相當於美國的6.4%,相當於德國的8%。2007年已分別提高到68.4%和91.1%。2010年,達29727.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4.7%。另外,1978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額居世界的第29位,自2004年起提升到第3位。
其四,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大幅增長外彙儲備躍居世界第1位。1979年,我國FDI總量隻有8萬美元;1990年,上升到34.87億美元;2000年,上升到407.15億美元;2007年,上升到835.2億美元;2010年,高達1057.4億美元,同比增長17.4%,創曆史最高水平。
另外,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和綜合國力的增強,外彙儲備也大幅增加。1978年,我國外彙儲備隻有16億美元,相當於當時世界第1位德國的3.7%;1990年,增加到286億美元;2001年,超過2000億美元,達到2122億美元;到2006年底,突破萬億美元大關,達到10663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全球外彙儲備最多的國家。
其五,我國國際出入境旅遊人數和國際旅遊收支居世界前列。1978年,我國國際入境(過夜)旅遊人數隻有71.6萬人次;2007年,上升到5472萬人次;2010年,高達2716萬人次左右。同時,我國國際旅遊外彙收入增長迅猛,1978年為2.6億美元,而到2007年,已高達419.2億美元,增長了160倍。
1987年,我國國際入境(過夜)旅遊人數首次跨過1000萬人次大關。然後,用7年時間跨過2000萬人次大關,用6年時間跨過3000萬人次大關,用4年時間跨過4000萬人次大關,用3年時間跨過5000萬人次大關。
由於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處境旅遊人數逐年增多,致使我國國際旅遊支出也快速攀升。1995年,我國出境(過夜)旅遊人數隻有452萬人次;2006年,上升到3452萬人次,比1995年增長7倍,每年平均增加273萬人次。2000年,我國出境(過夜)旅遊人數首次跨過1000萬人次大關。然後,用3年時間跨過2000萬人次大關,用2年時間跨過3000萬人次大關。
第二節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意義
2010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注重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努力實現互利共贏。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總攬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做出的科學判斷和戰略部署,對於做好2011年經濟工作,促進經濟長期穩定發展,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的確,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既是過去多年實踐經驗的總結,也是新形勢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其一,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我國人口眾多,人口要素結構極不平衡,總體資本形成能力較弱,人均占有資源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如果單靠國內經濟發展,很難在較短時期內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所以,我國要協調好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的關係,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好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才能夠推動小康社會的更快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