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兼顧堅持了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反映了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規律,體現了卓越的係統思維,是我們黨在長期建設實踐中形成的、一脈相承的發展方法論,是處理各種矛盾和問題必須堅持的重大戰略方針。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為首的四代黨中央領導集體,從不同的時代主題和實踐發展的需要出發,都對統籌兼顧的思想和方法有著豐富而深刻的論述。
第一節主次矛盾與統籌兼顧
統籌兼顧是我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經驗的提升和總結,也是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統籌兼顧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也是解決當前社會矛盾的根本方法。任何一種理論,都有其理論淵源和實踐基礎。統籌兼顧就來源於馬克思主義,它是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創新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雖然沒有使用過統籌兼顧這個詞,但是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卻包含了整體性的思想,也就是統籌兼顧的思想。1845年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曆史唯物主義之初就指出:“這種曆史觀就在於: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闡述現實的生產過程,把同這種生產方式相聯係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曆史的基礎,從市民社會作為國家的活動描述市民社會,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闡明意識的所有各種不同理論的產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這樣當然也能夠完整地描述事物(因而也能夠描述事物的這些不同方麵之間的相互作用)。”後來,馬克思在其《哲學的貧困》一書中又指出:“每一個社會中的生產關係都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謀生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係”。從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觀點中,我們可以知道,首先他們不僅強調要把握曆史的出發點,即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而且還強調要完整地把握曆史,即全麵地把握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這充分體現了社會存在於社會意識的辯證統一關係;其次,這一觀點也深刻地體現了整體性思想;最後,從馬克思的觀點中,我們可以看到社會是源於人的生產實踐和交往活動,是以生產方式為基礎的各種社會因素、社會關係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有機聯係的整體。可見,馬克思主義已經滲透了統籌兼顧的思想。
統籌兼顧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的集中體現。“統籌”是指通盤籌劃;“兼”本義為一手執兩禾,引伸為同時進行幾樁事情或占有幾樣東西;“顧”:照顧。統籌兼顧意為統一籌劃、全麵照顧。實行統籌兼顧,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實踐中形成的一個重要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工作方法。
統籌兼顧方法論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特性。唯物辯證法把世界看作是一個相互聯係的整體,堅持用全麵的和聯係的觀點看世界。堅持統籌兼顧,就必須堅持新方法全麵看問題的觀點,防止和克服片麵性,做到統攬全局、統籌規劃、係統安排。要考慮和照顧到全局的各個局部、各個方麵,正確處理全局與局部、局部與局部之間的關係。要把全局利益與局部利益統一起來,尋找對全局有利、同時也對局部有利的解決方案,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革命的導師列寧曾說:“要真正地認識事物,就必須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麵、一切聯係和‘中介’,我們決不會完全地做到這一點,但是,全麵性的要求可以使我們防止錯誤和僵化。”而統籌兼顧這一理論,正是唯物辯證法全麵性要求的具體貫徹和生動體現。
馬克思主義中的統籌兼顧是主次矛盾型的統籌兼顧。
統籌兼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關於矛盾發展的不平衡性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認為:在複雜的矛盾體係中,各種矛盾之間、矛盾的各個方麵之間的發展是不平衡的,這就要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所謂主要矛盾是在一個矛盾體係中處於支配地位的、對事物的發展過程起著決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則是處於從屬地位的,對事物的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由於主要矛盾的存在和發展,影響著事物複雜矛盾體係中的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並能夠決定事物和工作全局的矛盾,因此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是抓住了全局。正是由於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決定了在人們的工作實踐中,解決矛盾的順序。隻有把握住主要矛盾,解決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間又是辨證統一的關係,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相互作用,在一定的條件下還可能相互轉化。主要矛盾決定著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影響著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解決為次要矛盾的解決創造必要的前提,次要矛盾的解決也為主要矛盾的解決提供有利的條件。因此,領導幹部在解決矛盾時,既要首抓主要矛盾,把握大局,又不能忽視次要矛盾。隻有兩者兼顧才能更好地解決矛盾,這就要求領導幹部要學會統籌兼顧。
統籌兼顧作為我們黨的一種根本的方法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為依據,以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迫切要求的。領導幹部在工作中,隻有做到了統籌兼顧,才能真正把握大局,才能真正解決好矛盾。
第二節均衡發展與統籌兼顧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從世界觀的層麵闡述社會整體性思想,那麼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則從方法論的層麵運用和發展了社會整體性思想,即統籌兼顧的思想。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毛澤東最早提出了統籌兼顧思想。
統籌兼顧思想的萌芽是在我黨根據地建設時期形成的。早在1934年1月27日,毛澤東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就提到要把進行戰爭動員和做好群眾工作,關心群眾生活兼顧起來,並要求我們黨在群眾工作中要注意方法。1938年1O月,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一文中強調“共產黨員在領導群眾同敵人作鬥爭的時候,必須有照顧全局,照顧多數及和同盟者一道工作的觀點。”“決不可脫離群眾的多數,置多數人的情況於不顧,而率領少數先進隊伍單獨冒進”。毛澤東把統籌兼顧、照顧全局作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實現黨的曆史任務的政治策略提了出來。1939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強調武裝鬥爭和其他各種形式鬥爭的兼顧,使我黨統籌兼顧思想內涵得到充實。1942年毛澤東在《抗日時期的經濟問題和財政問題》的報告中依據當時的國情和稅主要矛盾提出要采取“兩兼顧”方針:“軍民兼顧”和“公私兼顧”。麵對中國革命的複雜性和艱巨性,提出並運用統籌兼顧的思想。1943年6月,毛澤東在《關於領導方法的若幹問題》中,深刻闡述了“統籌全局”的思想。
解放戰爭勝利推進使大批城市相繼解放的情況下,我黨統籌兼顧思想形成。毛澤東在1947年12月會議上,在闡明新民主主義三大經濟綱領的同時,把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公司兼並、勞資兩利概括為新民主主義國民經濟發展的總目標,以指導黨的各項經濟政策。在1949年3月召開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在《黨委會的工作方法》中,形象地把統籌兼顧稱之為“彈鋼琴”,而且要求黨委的同誌特別是主要領導同誌要“學會彈鋼琴”,並把統籌兼顧明確為領導方法的一個基本原則。在籌備成立新中國時,毛澤東又提出了“四麵八方”政策,即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
新中國成立後,在恢複國民經濟時期,統籌兼顧思想逐步完備成熟。1950年6月6日,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三中全會上指出,要在統籌兼顧的方針下,逐步地消滅經濟中的盲目性和無政府狀態,合理地調整現有工商業,切實而妥善地改善公私關係和勞資關係,使各種社會經濟成分,在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國民經濟領導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的恢複和發展。在1956年4月的《論十大關係》的講話中,毛澤東圍繞著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主題,通篇貫穿統籌兼顧的思想,詳細論述了如何正確處理國民經濟的十大關係,把方方麵麵的利益關係都納入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大格局中去考慮。他還根據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情況、新經驗,把民主革命時期的“公私兼顧”、“軍民兼顧”的“兩兼顧”原則,發展成統籌安排,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利益的“三兼顧”原則,用以解決人民內部的矛盾。他說:“不能隻顧一頭,必須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三個方麵。”在1957年1月的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他說:“現在是我們管事了。我們的方針就是統籌兼顧、各得其所。”1957年2月,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第七節“統籌兼顧,適當安排”中指出:“這裏所說的統籌兼顧,是指對六億人口的統籌兼顧。我們做計劃、辦事、想問題,都要從我國有六億人口這一點出發,千萬不要忘記這一點”。由此可見,毛澤東將統籌兼顧發展成為了我黨的重要的治國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