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在美國紐約上初中,2012年畢業升高中。從2010年秋起,工作之餘,我一直忙於查閱、研究相關情況,協助女兒中考。每逢國內熟人問起近況,聽說我在忙女兒的中考,總是驚訝地問:“美國也有中考?”

40年前,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在巴基斯坦裝病,避開媒體悄悄飛往北京,開始中美關係破冰之旅。自那一刻起,美國這個世界頭號強國就成為國人最關注的外國。在百度上搜索“美國”,得到了100 000 000個相關結果(2012年1月11日美國東部時間6時45分)。今天,每年往返中美之間各類旅客超過百萬人,關於美國的中文書籍和文章汗牛充棟,但“美國也有中考?”一問,表明國人對美國中學教育了解不多,如同外國人如果沒聽說過中國的中考,那對中國中學教育的了解一定十分有限。

實際上,近年來,國人對美國中學教育的關注明顯升溫。究其原因,一是中國中學應試教育的弊端日益顯現,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驗,可為中國中學教育改革提供思路;二是高中生赴美留學人數持續快速上升。在這一背景下,將一年多來為女兒參加紐約中考收集的資料和研究心得整理撰寫成書,與大家分享,不失為一件有價值的事。

動筆之前,我有些猶豫。由我這樣一位學生家長撰寫教育類書籍合適嗎?再一細想,與專業人士相比,家長有家長的長處,特別是心誠至極。就好比有名醫開出生吃茄子作為包治百病的藥方,如果他自己的孩子患病,名醫作為家長也如此開方配藥,且不說這藥方是否靈驗,至少說明名醫是誠心誠意推舉此方。如果這藥方隻開給其他病人,對自己的孩子卻另有靈丹妙藥,那麼,無論名醫的醫術有多麼高明,缺少誠心這一點就無法令其他患者接受。

此外,我的工作經曆和寫作經驗也增強了我著書論說“美國中學教育”的信心。20世紀90年代中期,作為聯合國難民署駐地官員,我曾在東南亞地區救助、安置難民,今天回想起來仍為之自豪的成績之一是在三年裏為改善當地基礎教育做了大量切實有益的工作:想方設法幫助成百上千的女童實現了上學夢(過程之曲折、故事之感人足以寫成另一部書稿),新建、擴建和改建了20多所中小學校舍,購置國產“蝴蝶”牌縫紉機開辦了兩所女子職業技術學校,等等。2000年中期,我任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法律參讚,結合主管業務,撰寫出版了上下兩卷、70餘萬字的《美國對外事務法律機製》。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版。有這兩件事打底,無論對“教育”,還是對“美國”,我都稱得上是“專業人士”。

準備送孩子去美國上高中的中國家長們,在四處設法打聽美國學校和有關情況時唯恐有所遺漏。父母的心情是相通的,為幫助女兒參加中考,我廣泛收集和研究了紐約中考的第一手資料,有學校發的、書店買的、圖書館借的、網上查的、招生現場領的,讀到的、看到的、聽到的,宏觀的、微觀的,正麵的、負麵的,事無巨細,力爭一網打盡。整理材料、撰寫書稿時,我也力爭原原本本、原湯原水、原汁原味。另外,為了便於讀者核對資料和拓展閱讀,我在腳注中標明了書中所有材料的出處。 引自紐約市教育局、紐約各高中官方網址的材料未再另行注明出處。

如果美國中學教育也像張愛玲所說的“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那麼,本書既展示了美國中學教育這襲袍子的種種華美,也絲毫未隱瞞可能爬走其上的虱子。

本書文字出自我的筆端,但女兒若珈是本書的真正主角。在某種意義上,本書是她初中畢業升高中全過程的記錄,完稿之日也正是她收到心目中理想高中的錄取通知書之日。她還直接參與了書稿的撰寫,不僅提供了大量親身經曆的素材,還通讀了全稿,提出了許多極具價值的參考意見。征得她同意後,我在書中引述了若珈所著《我在美國上小學》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一書的部分篇章。夫人麗玉在寫作在這一過程中,夫人出版了《國際罪行:索馬裏海盜挑戰國際法》一書。和家務之餘,參與了本書撰寫的全過程,從創意到校訂,從文字到配圖,再到聯係出版,無處不體現了她的心血和見地。沒有女兒和夫人的支持和參與,就不會有本書的成稿。借此機會,我對她們的支持和貢獻表示誠摯的謝意。

最後,真誠感謝黑龍江教育出版社及宋舒白編審大力支持出版和精心製作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