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中國學生就讀美國高中分類攻略(1 / 3)

在美國高中就讀的中國學生按身份可分成六大類:持美國護照的華人學生、持中國護照和美國綠卡的華僑學生、持F1簽證的中國學生、持J1簽證的中國學生、持其他簽證的中國學生以及沒有美國合法居留身份的中國學生。各類中國學生就讀美國高中麵臨的情況不同,以下逐一介紹,重點是持F1和J1簽證的中國學生。

一、持美國護照的華人學生

從法律上講,具有美國國籍的華人學生不是中國學生,是美國學生。不過,在教育領域,美籍華裔學生往往被視為“中國學生”(Chinese students),即使他們是美國公民。正如所有華裔學生的母親被統稱為“中國媽媽”(Chinese Mom)一樣,無論她們是中國國籍還是美國國籍。在美國社會裏,她們統統被視為是一個過於關注孩子學習成績的家長群體,其中的極品是美國家喻戶曉的“虎媽”。任教於耶魯大學法學院的“虎媽”蔡美兒(Amy L. Chua)2011年1月8日在華爾街日報發表《為什麼中國媽媽更勝一籌?》(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一文,以親身經曆講述“中國媽媽”的育兒經。蔡美兒出生在美國,父親是菲律賓華人,盡管有中國血統,但在法律上,蔡美兒是地地道道的美國人,不過,在美國人心目中,蔡美兒不僅是“中國媽媽”,而且是所有“中國媽媽”的代表(蔡美兒不會說中文,她的孩子是猶太教徒。)。

在教育領域的其他方麵也是如此。《僑報》曾報道,紐約市第21學區華裔委員羅添福博士在學區內的一所學校碰到一名華裔家長在向學校反映孩子在校遭受同學欺負一事,因這位家長不諳英文,學校不明白她在講什麼。羅博士駐足了解情況後,幫助這名家長向校長積極反映。原來這名華裔學生剛從大陸移民美國兩個多月,在校經常遭受四名白人學生的欺負,無論在學校食堂還是走廊裏,那四名白人學生見到他就用髒話辱罵他,還把他往牆上撞,或者揪他頭發,等等。孩子回家後向母親哭訴再也不想到校上課了。在羅博士的幫助下,校長得知情況後約來那四名學生家長麵談,圓滿解決問題。在這個案例中,華裔學生在校受其他族裔學生欺負,涉及的是族裔和文化因素,不是國籍因素,這位華裔學生和家長是持美國護照還是持中國護照不是問題的關鍵。

在美國教育領域以血統劃分而不是以國籍劃分族裔,可能是因為在這一領域,學生及家長的文化背景比學生和家長持哪國護照更具有意義。設想一下,如果有中國移民孩子持中國護照隨父母到美國學校就讀,後來因身份變化改拿美國護照,換護照一事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幾乎沒有影響。英語“nationality”一詞有“國籍”和“民族”雙重含義。相應地,“Chinese”(中國人)一詞也有雙重含義,一是指“具有中國血統的人”,二是指“具有中國國籍的人”。

二、持美國綠卡的華僑學生

從法律上講,同時持中國護照和美國綠卡的是華僑。他們是中國公民,但所持的美國綠卡使他們在身份上與其他中國公民不同。

持綠卡的中國公民入境美國時無須辦理美國簽證。在教育領域,綠卡的作用遠不止這些。美國與許多國家和地區之間有免簽證的安排,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公民臨時入境美國旅遊、探親等,即使沒有美國綠卡,也不需要辦理簽證。但是,如果就讀美國學校,他們和沒有美國綠卡的中國學生一樣,需要辦理學生簽證。因此,如果持有綠卡,不僅入境時無須簽證,在教育領域裏也享有與美國公民完全相同的權利和義務。換言之,在教育問題上,持綠卡的中國公民與美籍華人學生實際上可以歸入一類。

三、持F1簽證的留學生

1996年,美國國會通過第104~208號聯邦公共法律。該法第625節這項法律被編入美國移民和國籍法,成為該法第214(m)節。規定,外國中小學生可以持F1簽證到美國學校就讀。如果就讀美國私立學校,除了不能打工之外,對國際學生沒有特別限製。如果就讀公立學校,該法設置了三項限製:一是隻能就讀高中(九至十二年級),不能就讀初中和小學;二是必須向學校支付全額費用;三是時間不得超過12個月。

美國公立高中對普通學生不收費,上述全額費用不是指學費,而是指政府向公立高中每一名學生平均劃撥的經費。根據美國國務院提供的數據,這項費用通常一年在3000至10000美元之間。持F1簽證就讀美國公立高中的國際學生向學校支付全額費用是法律規定的,具有強製性,就讀的學校無權免除。美國允許其他個人或機構資助國際學生的這筆費用,隻要費用的來源不是美國政府財政。在此情況下,學生仍需證明有足夠的經費負擔學習期間的教育和生活費用。

持F1簽證的國際學生隻能在美國公立高中就讀12個月。這一時限指的是持F1簽證在美國公立高中的實際就讀時間。例如,父母持F1簽證在美國大學進修,子女持F2簽證來美國在公立高中就讀,如果父母進修結束回國了,子女改持F1簽證繼續在美國公立高中就讀,12個月的時限自F2簽證轉換成F1簽證之日起算。再如,一名持F1簽證的國際學生先在美國私立高中就讀,中途轉入公立高中就讀,12個月的時限自轉學之日起算。

與持F1簽證在美國大學學習的中國學生相比,持F1簽證在美國高中學習的中國學生人數不多,但圍繞這些高中生,卻有著大量的爭議,問題的焦點是小留學生的年齡。

美國高中是四年製,學生的年齡通常是14~18歲,在美國高中就讀的中國學生基本上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出國留學不自近年始。中國最早向西方國家官派的留學生是留美幼童。1872—1875年,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120名學生赴美國留學。這批學生出洋時的平均年齡隻有12歲。其中許多人後來進入美國名牌大學學習,據不完全統計,入讀哈佛大學2人、耶魯大學22人、麻省理工學院8人和哥倫比亞大學3人。回國後,他們成了中國礦業、鐵路業、電報業的先驅,出現了清華大學、天津大學最早的校長以及中國最早的外交官,還出了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理唐紹儀。

唐紹儀回國後,於1903年又將五個未成年的侄子送往美國學習(當時他沒有兒子)。可見,幼年留學給他留下了積極、正麵的印象。錢鋼、胡勁草所著《留美幼童——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生》,文彙出版社2007年版,第273~274頁。幼年留學美國的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理唐紹儀。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公派的第一批赴美留學生也是未成年人。1974年,中國政府派遣五名中小學生去美國學習英語。到美國後,他們在美國家庭寄宿,在當地學校就讀。兩年多後,五名小留學生回到北京,其中包括後來常在媒體上露麵的洪晃。

中國低齡留美學生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孫中山。13歲時,孫中山赴美國檀香山投奔哥哥孫眉。在哥哥資助下,孫中山先後就讀於火奴魯魯意奧蘭尼學校(男子初中)和奧阿厚書院(高級中學)。王樹增《一九一一》,《當代》2011年第4期第7頁。孫夫人宋慶齡亦是低齡留美學生。1907 年8 月,14 歲的宋慶齡與10 歲的宋美齡,在姨夫溫秉忠(溫秉忠本人也是清末留美幼童的一員)帶領下一起赴美國留學。宋慶齡以清政府官費生的身份赴美留學,她與宋美齡抵美後,先被安排入新澤西州一所小學學習一年。1908 年9 月, 宋慶齡正式注冊為衛斯理女子學院學生,宋美齡也同時注冊,但因年齡和學曆不夠,隻能作為旁聽生。此前,宋氏三姐妹中的老大宋藹齡已於1904 年5 月由父親宋耀如的大學同學、監理會牧師步惠廉推薦並陪伴,遠涉萬裏,來到美國衛斯理女子學院,成為該校第一名中國學生,當時她隻有15 歲。在前往其他國家的中國低齡留學生中,還出過另一位偉人——鄧小平。1920年9月,鄧小平和近一百名同學乘船從重慶啟程,踏上旅法勤工儉學的旅程,當時他剛滿16歲。

中國低齡留學生引起社會關注,最初是因為大量中國台灣地區居民將未成年子女送往美國學習。台灣地區大量未成年人出國留學有一個特殊的背景,台灣實行義務兵役製,規定如果學生在滿18歲那年的12月31日之前出國留學,可以暫免兵役,超過這一年齡,就受到兵役的牽製,不能擅自出國留學。許多家長設法讓孩子在這一年限到來之前出國留學,於是出現了許多小留學生。

許多台灣小留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相當順利。1995年,台灣健行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一個台灣小留學生到哈佛之路》一書,講述了主人公王智弘14歲到美國留學,最終進入哈佛大學醫學院的故事。也有孩子因年紀小、自律不足等原因,不僅沒學到知識,反而荒廢了大好時光,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小留學生們的生活經曆引起了台灣各界的廣泛關注,有學者還出版了研究文集《由台灣前往美國的小留學生問題之研究》,研究文集《由台灣前往美國的“小留學生”問題之研究》由郭實渝主編,台灣地區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出版。得出的結論是:“並不是所有的小留學生都不能適應新環境,也不是所有的小留學生都不能承受各種壓力。”

這個結論給人的感覺是說了等於沒說,但它說的確實是實情。“林子大了,什麼鳥兒都有。”有這麼多小留學生在美國,好的,壞的,不好不壞的,都能找出許多例子。即使是成年留學生,何嚐不是各色人等都有?1991年11月 1日,留學生盧剛在美國愛荷華大學開槍射擊他的博士生導師戈爾谘教授和史密斯教授、“競爭對手”中國留學生山林華博士、係主任尼柯森教授、副校長柯萊瑞女士和她的秘書希爾森女士,造成五死一傷,盧剛本人隨後舉槍自殺。盧剛係本科畢業後赴美留學的,按年齡,理應心智成熟,但血案還是發生了。

盡管如此,成年留學生並未出現像“小留學生”問題這麼大的爭議。為什麼?因為未成年人本該處在父母的監護之下,孤身漂洋過海,自然讓家長平添了許多牽掛。關鍵在於,要對孩子的監護問題做出妥善安排。當年洪晃等小留學生到紐約後,由中國資深外交官唐明照的夫人、唐聞生的母親張希先女士負責照看。張女士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幼兒教育碩士。在她悉心細致的照料下,孩子們中英文俱佳,學業大有長進。

如果能對低齡留學生的生活、學習作出妥善安排,他們不僅能適應留學生活,還能發揮這個年齡段特有的長處,特別是語言學習能力和適應新生活方式的能力。

兒童學習語言的能力強於成年人。美國學者研究了從3歲到39歲之間來美國的華裔和韓裔移民。在美國生活若幹年後,他們的英語能力都有了提高,但程度不一,抵達美國時年齡越小的移民,英語能力越強。

一些美國教育家的實驗也證明了兒童學習外語的優勢。華倫費爾茲(Warrenfeltz)女士開辦了一所“小小使節語言學校”(Petite Ambassadors Language School),專門教嬰幼兒學外語。她還身體力行,讓出生才六個星期女兒開始接觸外語。四歲時,除了英文外,她女兒已經會說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阿拉伯文和日文,並計劃馬上開始學中文。

我女兒五歲隨我來美國,第一天去美國小學上學時,我隻教了她兩個英語單詞:一是“水”(water),二是“洗手間”(restroom),以備急需。入學頭兩個月,她幾乎完全聽不懂教師和同學們在說什麼,慢慢地她開始明白了。六個月後,她不僅能聽懂,而且說得也極流利。一兩年後,教師對我夫人說,這孩子雖然不是美國人,但說的英語和土生土長的美國孩子一模一樣,一點外國口音都沒有。四年級上學期,她的英語在班上名列前茅。我們帶她參加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為學習成績優異的兒童進行的水平測驗,她的英語水平大大超出了同齡美國學生的平均水平。最為神奇的是,在整個學英語的過程中,女兒隻問過我不到10個英語單詞的意思,其餘單詞和所有語法,包括很抽象的詞彙和很複雜的語法,如虛擬語氣等,都是她自己琢磨明白的,既沒有查詞典,也沒有看語法書。我對她說,在中國,學生要學好英語不知要花多少工夫,而你學英語像是信手拈來,毫不費力。見她到美國後英語突飛猛進,我們做家長的自然高興,但又有些忐忑不安:在美國生活幾年後,女兒的中文會不會受到影響?四年級下學期,女兒隨我們回到北京。經過她自己的努力,到五年級上學期,語文成績名列全班第二,還被教師指定為語文課代表(兼英語課代表)。這種在兩種語言之間平穩過渡、左右逢源、遊刃有餘的境界,年齡越小越容易做到。

還有一個例子,也能說明學習語言的能力和年齡的關係。一次我到吉布提出差,遇到一位當地大學生,他說已經獲得中國政府的獎學金,即將動身到江蘇某大學學習港口機械(吉布提的主導產業是港口中轉業)。他極為興奮,但又十分不安,說他已經開始學習基礎漢語,但發現漢語特別難學。我安慰他說:“都說阿拉伯語和漢語是世界上兩門並列最難的語言,你阿拉伯語說得這麼好,學漢語也應該沒問題。”他一臉驚訝,說:“阿拉伯語難?怎麼可能呢?阿拉伯語是世界上最容易的語言。我一開口就會說了。”“中文也同樣容易,我也是一開口就會說了。”嗬嗬!

和學習語言一樣,適應異國生活和文化,也是年齡越小越容易。就拿飲食習慣來說,中國人吃慣了中餐,到了國外,因條件所限,經常吃西餐,成年人往往難以適應,而孩子們則問題不大。

飲食如此,生活的其他方麵也是這樣。清末留美幼童到美國後,分散到新英格蘭地區40多戶美國家庭居住。他們不僅以驚人的速度克服了語言障礙,同時迅速適應了美國文化,脫去長袍馬褂,活躍在各項體育運動賽場。耶魯大學的菲爾普斯教授曾與部分中國留美幼童同在哈特福德高中學習,他在自傳中寫到:“回想起我在哈德福德的中學時代,我奇怪地發現,我的記憶中最親密的朋友竟然全都是那些來自中國的孩子。他們擁有迷人的東方氣質,還具有天才般地接納新事物的能力……我們玩的所有遊戲對他們來說都是陌生的,但他們很快就成了棒球、橄欖球、冰球的好手,在花樣滑冰場上技術更是超群……這些男孩不但在體育場上壓倒了美國人,他們還在另外一些場合讓我們心碎。當這些中國年輕人出現在社交場合的時候,就沒有我們什麼事了。他們對女孩的態度,有優雅的恭順,這是我們學不來的。我不知道,女孩子喜歡他們,是因為和東方人共舞的異國情調,還是真的受到他們言談風度的吸引?但事實就是,在舞會上,在一些招待會場,那些最漂亮最有吸引力的女孩總是會挑選這些東方男孩。”轉引自錢鋼、胡勁草所著《留美幼童——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生》,文彙出版社2007年版,第107~109頁。

有的家庭讓孩子出國讀高中,除了幫助孩子升入中意的外國大學、發揮低齡留學生學習外語和適應生活的長處之外,也“是不滿意現在中國的教育方式,不想孩子在應試教育下,犧牲了自己的個性和創造力,希望孩子未來,可以多點選擇。當然還有一點,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呼吸健康的空氣,遠離不安全的食品”。

小小年紀出國留學是利多還是弊多可以繼續爭論,但不爭的事實是,在出國留學的人潮中,小留學生異軍突起,大有後來居上之勢。根據中國教育在線發布的《2011中國出國留學趨勢報告》,高中生出境學習人數已占中國留學生總人數的22.6%。這些高中生可能既包括出國讀高中的,也包括高中應屆畢業生出國讀大學本科的。另有媒體報道,申請就讀美國高中的中國學生人數每年以10%至20%速度增長,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地區,申請人最小13歲,最大不超過15歲。

由於美國法律對持F1簽證的國際學生就讀公立高中有許多限製,中國學生就讀的主要是美國私立高中。根據美國國土安全部的數據,在美國私立高中就讀的中國大陸地區學生從2005—2006學年的65人,增加到2010—2011學年的6725人。短短五年時間內,增幅竟超過100倍!中國學生已經取代韓國學生,成為美國寄宿學校中最大的國際學生群體。另據美國國土安全部的數據,在美國私立高中就讀的中國台灣地區學生從2005—2006學年的206人增加到2010—2011 學年的512人,翻一番多,增速也很快,盡管不如中國大陸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