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8章 軍轉民(2 / 2)

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指令性的軍工科研生產任務銳減,科研生產任務量與生產設備能力、人員能力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和極大的反差。時值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的商品市場還處於初級階段,基本上是賣方市場,日用品十分短缺。正是在這樣主客觀兩方麵的背景條件下,無需進行深入係統的市場調研和技術開發,許多軍工企業為了渡過難關,廣開門路,四麵出擊,隻要市場需要,自己又能幹,便揭竿而起,可以說是“饑不擇食”,什麼緊俏,就生產什麼,用精密機床加工簡單的日用品,從鍋碗瓢盆、絞肉機、落地鍾、座鍾、電表、水表到電風扇、吊扇、電熨鬥、望遠鏡、收音機、錄音機、自行車、縫紉機、洗衣機、電冰箱,基本上是碰到什麼幹什麼。這種漫天撒網式的民品開發,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企業生產任務不足造成的困難局麵。

此階段軍轉民極大地緩解了生產設備閑置和科研生產力量過剩的矛盾,使各廠、所產值和利潤有了很大提高。雖說取得了“短平快”的效果,但很難經受市場的長期考驗,未能保持持續穩定的發展。

隨著民用企業在改革開放中迅速成長,國內日用消費品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而軍工企業長期處於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從事單一的軍品生產,習慣於在國家指令性計劃下運行,經濟上不承擔風險,養成了強烈的依賴思想。

由於對市場不了解,軍工企業麵對商品經濟的新情況,沒有充分發揮自己的技術優勢,產品技術含量低,沒有及時更新換代,市場競爭力弱,有不少產品上得快,下得也快,加之軍工企業建設時“靠山、分散、隱蔽”的原則,造成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導致企業真正在市場站住腳的產品並不多,軍工企業的民品生產經營舉步維艱。

在這一階段,軍工經濟開始轉向同時為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的發展軌道,長期形成的軍事技術儲備和生產能力不斷向民用領域轉移,企業的經營管理與運行機製不斷改善,軍轉民得到了快速發展。

經過十幾年的探索,軍轉民的事情,在全國總算是摸索出了一些路子。所以,在今年春天,正在南方視察的一號首長談及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的軍轉民事業,由衷的高興。他說:我們抓國防工業的軍民結合,抓得比較早,這一條抓對了。

因為一號首長的這句話,國內軍轉民的範圍再次擴大了。很顯然,這次江南廠這樣的中央廠子,都牽涉到了這件事情裏麵。

“這事情?跟老爸又有什麼直接關係?”顏晨輝感到非常奇怪。

江南廠作為正廳級央企,公司的幾個主要頭頭,譬如廠長、書記,那都是正廳級的官,和蓮城市市委書記、市長的級別一樣,可比他父親顏克勤的官兒還大。

不過,因為江南廠正好在羽湖區的地盤上,所以一直以來,羽湖區的區委書記,都在江南廠兼任得有職務,一般都是副廠長。

不過,這種兼任職務基本上都是掛一個名在那裏,廠裏的事情,是輪不到羽湖區的領導來解決的,但這些人怎麼就提到了自己的老爸了呢?看來,這事情的在回家後問問老爸,顏晨輝這麼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