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鍾老領導、老首長的話說到了大家的心坎裏。對“早教工程”大家更增添了信心、寄托著厚望。
從杭州回來,嚐到早期教育的甜頭,群山、娟子不約而同,趁奶奶身體還好,幹脆再要個男孩,一口氣培養出來。這話也正中奶奶的下懷。
筒子樓的老師們,慢慢知道了瑤瑤受奶奶早期教育的驚人成果,家裏有小孩的,紛紛上門求教取經。宋卯回來,大家把共同公用的儲藏室騰空,讓宋卯住,奶奶還是住宋卯屋。
奶奶心裏很矛盾:大家的心情可以理解,強烈希望對孩子們減少文革影響,加強教育。隻好與求教者約法三章:一、觀點、做法僅供參考;二、主要靠各家自己實踐總結:三、不要對外張揚、暫時保密。
娟子一九七五年初,又懷了孕;紅梅晚六個月也懷上了。大家的想法相同:一是汪奶奶身體好多了,像第二次青春;二是趁空閑,恩師抓的《三部曲》接近尾聲,大都有時間、有精力。
娟子媽快急瘋了,瑤瑤三歲多也沒見一麵;第二個孩子又快生了,做姥姥的沒盡一點義務。讓方鳴一天一封信寫來:一定要娟子回去生第二個孩子,並把瑤瑤帶回來給全家看看,還熱情邀請自己的親家到家裏小住。大哥 最希望見到瑤瑤和請瑤瑤奶奶好好指導一下自己如何辦好小學,寫信特積極。
大家商量來,商量去,是天氣最好的秋天:娟子第二胎沒有風險;也應該回家看望姥姥;瑤瑤也應該熟悉一下農村艱苦的生活和美麗的自然風光。在懷胎第九個月,從杭州回來,休息幾天,全家動身回江月鄉。群山要幫 《三部曲》收尾、送審等,留在資大。
姥姥一見瑤瑤,活脫脫就是孩童時的小娟子,可性格又接了爸爸的剛強。就像一則笑話說的:“相貌像美麗的媽媽,性格像剛強的爸爸。”
特別是三歲的孩子,會講故事,又會拉小提琴;會寫字,又會說幾國外語;會看各種書,還會自己編故事;唐詩宋詞張口就來,加減乘除心裏默算……讓姥姥和全家人大開眼界,真是:青出於藍勝於藍,金鳳凰生了個鑽 石鳳凰。
娟子一到家,就給全家人打了招呼:“奶奶不許人隨便誇獎瑤瑤,別誇驕了。”
兩位老人家第一次見麵,就像親姐妹,娟子媽扶住親家母,很是激動:
“老姐姐,您受大苦了,您把群山、瑤瑤教育得這麼好,我們娟子跟了您群山,真是前世修的德呀!”
“娟子爹為革命走的早,多虧您一人在艱難困苦中把娟子拉扯大;大哥、大嫂又給了娟子最好的教育;全家人、鄉親們為娟子成才都那麼盡心。我聽了都非常感動。總是想來看望您和全家,今天總算如願了。老天還是有 眼啦,讓群山遇上了娟子,娟子和瑤瑤使我這把快入土的老骨頭活過來嘍!”兩位老人又悲又喜,心裏的話兒說不完啦。
第二天,媽媽牽著瑤瑤去田野裏看農民伯伯怎麼在田裏勞作的。那天是個豔陽天,農民伯伯揮汗如雨,瑤瑤走走路就熱得不行,也是滿臉大汗,瑤瑤輕聲說:“‘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農民伯伯真是辛苦啊!”
第三天,黑子舅舅、園娃子表哥,帶瑤瑤在附近山上砍柴,讓瑤瑤知道農村做飯,豬食燒的柴從哪裏來。舅舅和表哥都是砍柴好手,看到他們一會兒砍了小山那麼一堆柴草,很是佩服,瑤瑤想試試,舅舅說:“瑤瑤太小 ,等你長大一些舅舅再教你砍柴。”的確,現在連刀都拿不起。瑤瑤覺得舅舅、表哥都是大力士。
第四天,婷子大姨和奶奶帶瑤瑤去割豬草,準備豬飼料。瑤瑤非常稀奇:豬吃的草要人去割,豬也不是所有草都吃。大姨一會兒就打了一大筐豬草,背在背上。倒在大鍋裏,摻上點玉米麵粉,用柴燒火熬;燒的柴跟舅舅 、表哥昨天砍的一樣,隻是曬幹了的。
等豬食熬了好長時間熬好了,大姨提過來一個大桶,將熱乎乎的豬食一大瓢一大瓢挖進桶裏,盛滿後,提到屋後的豬欄裏,一隻母豬和一群小豬,沒等食倒出來,都圍了上來,亂叫亂哼,奶奶把瑤瑤抱在手裏,瑤瑤直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