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妹妹就是你。你不做我老婆我就‘打死你!’”群山一把摟過娟,一陣狂吻。她投在山哥懷裏,比平時更顯溫柔、更具風情,撒嬌地說:
“還什麼學牛虻、保爾,不談戀愛。才幾歲嘛,成天就知道要‘小妹妹’做老婆,還蠻不講理。以後我們的小東西,怕也會像你一樣不講理。”
女人啊、女人!根本不存在的對手,也要下意識地競個高低,百分之百地占有自己的男人。
住了兩個星期,汪敏催兒子、兒媳快回娟子家。
“我隻能占你們一半的假期,快回娟子家,娟子媽肯定想瘋了。”
群山回答:
“她家太遠,娟子說這次就不回她家;她想和我去株洲看媽,過武漢時去看看雲師傅。提前幾天回去,早點把《三部曲》搞好搞完。”
走時娟子特別依依不舍,過去摟著姆媽耳語:
“姆媽,您一定要多保重。等著您孫兒,有好消息我會馬上告訴您!”
“好、好!”姆媽流下了難舍的淚水。毛伢子盡量多留了一些錢,讓姆媽加強營養,改善體質,姆媽當時隻發點生活費。
當紅梅快回杭州生孩子時,群山把兩人叫屋裏,晚上吃了頓飯,主題是向摯友通報群家的幼兒早期教育策劃。
聽了娟子簡單介紹了婆媳策劃的幼兒早期教育工程。紅梅首先響應:
“太好了,你婆婆可是山東有名的兒童教育家。名不虛傳、名不虛傳哪!將來我家的小寶貝能拜她老為師不?”
“我要帶領全家,‘三拜一叩首’,拜汪校長為我們孩子的啟蒙恩師!”宋卯急忙補充。
“你不怕我媽‘殘害’你家寶貝?”群山開玩笑。
“這可是我們倆家翻天覆地的人才工程。”
“這是我們的房門鑰匙,奶奶來了好住。我們孩子肯定留在杭州。到時候,我們會常向奶奶勤彙報,奶奶的早教指示,堅決照辦。”紅梅說。
娟子問:
“梅姐,你懷的是男孩還是女孩?”
“我感覺是男孩。”
“根據呢?”
“沒有根據,就憑感覺。夢裏也是個男孩。”
“小心夢跟現實是反的。”
“不會。我相信是男孩。”
“你要生個男孩。我就生女孩。兩個無猜、青梅竹馬。”
宋卯插嘴:
“要是反的呢?”
“別插嘴,這事沒你插嘴的份。”紅梅訓老公。
“陛下訓斥有理。這家國大事哪輪到我們插嘴,你姐妹倆禦定就是了,我們遵旨就是。別生氣,寶寶在肚裏,要有好心情!”
梅子喜氣洋洋,美滋滋直樂。
“孩子,你放心,媽現在有的是好心情。”
看來這生死不渝的友情還要傳到下一代。
被激起的強烈生命活力和精心培育孫兒女成才的壯心,使汪敏立即翻箱倒櫃找出中外早期教育的書籍、文章,開始廢寢廢食地邊閱讀、邊思考、邊策劃孫兒的早期教育工程。像一位即將投入有決定意義的決戰指揮員,在 策劃、製定決戰計劃。
同時,以一種多年未有的科學、冷靜、頑強、積極的態度對待多病纏身的身體:一個月去醫院一次,檢查拿藥、遵醫服藥;每天早上早起活動三十分鍾,下午活動四十五分鍾;改善營養,保證每天八小時以上睡眠。還有 一條非常關鍵:保持良好心態,多想想未來的孫兒和與毛伢子、娟子的共同生活。半年時間,她自己都未料到:岌岌可危的病體竟逐漸恢複。真像換了個人。
一聽說娟子懷上了。緊迫感增加了。自己隔三岔五計算娟子的懷孕期。在還有五個月就要臨產時,她立即向軍宣隊請了假從衡海趕來資大,住進了宋卯夫婦留下的房子。在筒子樓同一層非常方便。
當天晚上,汪敏就拿出在家反複推敲的胎教、出生到三歲的早早期幼兒教育計劃跟兒子、兒媳商量開了。
正說之時,白雪前來看望汪敏。
兩人在昆明就相識,一見如故。像一家人一樣親切問候交談。汪敏萬分感激:
“三十年前,你們三旋師徒相識,是群山一生的幸運。他1955年入大學至今十七年,尤其是文革中,在您率領策劃下完成了新長征,參加《三部曲》著述工作,能做出點成績。得益於您的教導。作為他母親,感激之情, 難以言表。”
白雪很少當麵稱讚群山,但對他母親有責任如實相告:
“我倆這一輩子都從事教書育人。您肯定能體會:學生中總會湧現少數素質超群、又極其勤奮的精英好苗子,也是為師一生的樂事。科學發展更像是接力馬拉鬆,總希望自己培養的接棒人比自己更優秀,不斷破紀錄,攀 上更高巔峰。群山、娟子都是很有潛力和前途的好苗子。”
白雪望著娟子:“生還早嘛,怎麼這麼早就把媽接來?”
“不瞞恩師,上次我回家看姆媽,她老就提出以後有孩子要實施早期教育,從胎教抓起。是姆媽自己趕來的。”
“有意思,汪校長可是兒童教育專家了。‘滋蘭九畹、樹蕙百畝’,苗圃一生,您的夙願定能成功。”恩師十分讚賞。
“幼兒早期教育,先進國家已抓了一百多年。我在美國懷萌萌時,朋友送了些、自己買了些幼兒早期教育的書,很受啟發。像《卡爾·威特的教育》是世界兒童早期教育開山之作。作者把自己生下來眾人都認定是癡呆的 兒子,以卓越的早期教育,五歲掌握的詞彙是普通中學生的十倍;8歲能閱讀德、法、意、希臘、羅馬的名著;9歲入大學,13歲獲哲學博士;16歲法學博士,任命為柏林大學法學教授。他的名言是:‘為人類多培養出一個天 才要勝過生養出千萬個庸俗的人。’‘對兒童的教育應該與兒童的智力曙光同時開始。’‘隻要父母們能這樣做,再普通的孩子也能成為不平凡的人。’無論是劍橋,還是耶魯,教師中的年青夫婦,大都隻要一二個孩子,從 懷孕開始,夫妻的日常話題中心就是幼兒早期教育,我懷萌萌時,好友們經常登門拜訪,主動建議如何從胎教抓起,抓好早期教育。美國的各級學校有一個優點,對兒童上學年齡沒有太多限製。少數才華卓傑的孩子,就有機 會脫穎而出。尤其在古典音樂領域,一些‘神童’是音留天地,譽滿環球。像莫紮特、門德爾鬆、維尼亞夫斯基、薩拉薩蒂、克萊斯勒、海裴茨、梅紐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