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兩節長假,小狸溜回了闊別已久的老家——“首堵”北京,原本做好了“坐車打不到的、開車找不到位、不管開車坐車都會堵路上”的心理準備,但讓小狸頗意外的是,從出機場到進機場,北京天天車順路暢,配合著秋高氣爽的好天氣,怎一個爽字了得。不過,能量總是守恒的,小狸很明白,自己的快樂是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以北京為代表的諸多一線城市在黃金周期間路況好轉,根源在於大量市民出遊及回鄉,而現實更是:以往堵在城裏,如今堵在城外。
如果要給剛剛過去的這個黃金周找一個關鍵字,那一定是“堵”。
據統計,今年十一長假的8天裏,全國共接待遊客4.25億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40.9%。4.25億是個什麼概念?即3個人裏就有一個奔了景點。而當4個多億的人民“不是在景點就是在去景點的路上”時,用腳趾頭也可以想出後果:不是堵在路上就是堵在景點。
於是,“高速公路停車場”成了這個假期裏最先紅起來的一個潮語,網民紛紛在堵車的間歇“織圍脖”(寫微博)吐槽,媒體也不遺餘力地刊登各種“高速公路上踢毽子”、“高速公路上打羽毛球”、甚至是“高速公路上遛狗”的照片,再顯苦中作樂本領。
而“上山看屁股,下山看腦袋”,“到哪都是集體照”等等亦隨即成為堵在景點階段的流行語,其中,有有才網友詩興大發,上傳了一首《沁園春·旅遊》:“國慶長假,出遊如潮。望長城內外,人頭攢動,萬裏人潮,欲遊故宮憋住尿。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驢友的愛好,須晴日,看旅行社滿,人多就好。惜鼓浪嶼,已踩沉了,華山退票,挨了數刀,敦煌駱駝,在劫難逃。淚看照片都是後腦勺。俱往矣,以後長假還是家好!”其中,詩裏提到的廈門鼓浪嶼,總麵積僅1.87平方公裏,但每天卻都有超過10萬人登島,遊客接待量已為最佳接待量的9倍,上日光岩的道路挪動1米需要至少3分鍾,確有一股“踩沉小島”的架勢。
“史上最堵長假”引來的是無法回避的反思,“在路上”的人們首先質疑了“假日高速免費”的新政策,認為假期車流本來就多,免費無異於雪上加霜,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加價而不是減價;而當五一長假取消、帶薪年假未普及,國慶黃金周就成為13億人民出遊的唯一機會時,彈性放假問題再次成為人們呼籲的焦點。此外,普遍落後的公共服務也為人所詬病,比如各景點如能效仿國外般進行“預約製”,那就能很好地調控旅遊品質。
說來說去,“世紀大堵”其實又是“人禍”,好多“堵”都是自己添的,這真的讓人們心中很添堵。
201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