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草庵,位於無錫惠山第一峰東南的章家塢,這裏山勢陡峭,兩側懸崖峭壁令人望而生畏。在峭壁之間,有一處平坡,忍草庵就居於其中。
說起忍草庵的來曆,還要提到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的一名僧人。他在這裏的亂世間搭建了一間茅屋,他在茅屋下打坐參禪,久而久之,漸漸為他人所知,便紛紛前來拜訪。後來,蜀僧道林前來將這簡陋的茅屋擴建,建成了一間庵宇,取名“草庵”。這就是忍草庵最初的名字。
時光荏苒,轉眼又到了萬曆末年,無錫僧人德洪募捐了一些錢財,全部用於修建“草庵”。他建了佛殿三間,前往“草庵”的善男信女更多了。到天啟年間,僧人洪恩雲遊四海,弘揚佛法,當他來到“草庵”,見到此情此景,十分讚賞。
可是,他覺得“草庵”之名,有點不妥,便根據唐詩人宋之問的《遊法華寺》“晨行踏忍草,夜誦得靈花”之句,為“草庵”又加了一個“忍”字,名“忍草庵”。
從此,忍草庵便在惠山安靜地坐落著。
一代一代的僧人在這裏供奉佛祖,講禪布道,隨著朝代的更替變遷,這裏卻始終是一派安靜無塵、遠離喧囂的模樣。
清康熙年間,因為僧人的一次不小心,忍草庵遭受大火焚燒,房舍皆受到了嚴重的損毀。顧貞觀不忍這間草庵就此湮滅,便集資修葺,重新恢複了忍草庵的初貌。後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秋,44歲的顧貞觀痛失親人,他的母親辭世,未能與他見上最後一麵。悲痛之餘,顧貞觀南歸故裏,回無錫替母守孝。
在他回歸故裏第三個年頭,也就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秋,他於惠山端文公(顧憲成)祠,構積書岩於芙蓉亭之側,讀書賞景,倒也是別有一番隱居之趣在其中。
當年十月,納蘭隨康熙南巡,來到無錫。
南巡的這一路上,納蘭的心思早已飛到了無錫,想到即將要和久未見麵的友人相會,內心掩不住的是陣陣的悸動。
見到了梁溪,就知無錫寶地已抵達,環顧四周,江南水鄉果真像是倪瓚的山水畫一般,濃淡動靜,結合得天衣無縫,高傲隱逸的氣概,也的確像是再見好友一般親切。行走此間,見泉石之上所作之詩,題字都是好友的筆跡,納蘭此時,是悲喜交加——故友難遇一回,如今竟以這種方式再聚,還似夢遊!
納蘭第一要緊的事便是來到顧貞觀家中,拜訪這位久不能見麵的好友,二人京城一別,自然是有許多知心的話要說。
可在眼下這山水之間,竟一時無從說起。躲避開了城市繁華的熱鬧喧囂,二人夜登貫華閣,想做促膝長談。
貫華閣是忍草庵中一處景色,它聳立於半山之間,和清泉鬆木相互掩映,別有景趣,遠遠望去,宛如仙境的亭台樓閣。在這樣的地方敘舊閑談,真的是雅事一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