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度:

1)疼痛的關節數:少於2個關節。

2)無晨僵及關節腫脹。

3)握力:男性大於33.3千帕(250毫米汞柱),女性大於24千帕(180毫米汞柱)。

4)走50步所需時間:少於9分鍾。

5)血沉:低於11毫米/小時。

中度:

1)疼痛的關節數:有12個關節疼痛。

2)腫脹的關節數:有7個關節腫脹。

3)晨僵為1.5小時。

4)握力:男性為18.7千帕(140毫米汞柱),女性為13.3千帕(100毫米汞柱)。

5)走50步所需時間:13分鍾。

6)血沉為41毫米/小時。

重度:

1)疼痛的關節數:大於34。

2)腫脹的關節數:大於23。

3)晨僵時間:大於5小時。

4)握力:男性小於7.33千帕(55毫米汞柱),女性小於6千帕(45毫米汞柱)。

5)走50步所需時間:大於27分鍾。

6)血沉:高於92毫米/小時。

66類風濕關節炎臨床緩解的指征

早期的類風濕關節炎,經過積極治療,多數患者病變可消失,症狀亦消失,我們將這種狀態稱為臨床緩解。判斷類風濕關節炎病變是否有發展,是處於活動期或緩解期,這對於臨床治療有重大指導意義。臨床主要根據以下標準,判斷其是否處於緩解期:

(1)晨僵時間少於15分鍾。

(2)無疲乏感。

(3)無關節疼痛。

(4)無關節觸痛或活動時無關節疼痛。

(5)無關節軟組織或腱鞘腫脹。

(6)血沉男性低於20毫米/小時,女性低於30毫米/小時。

必須在連續2個月內,符合以上標準中5項或5項以上者,才能判斷為臨床緩解。

67定期檢查,判斷療效

為了明確診斷或判斷病情的輕重,或檢查治療的療效如何,應該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作一些必要的檢查。首先必須作一些常規檢查,它包括血常規檢查、血沉、C反應蛋白、類風濕因子的檢查。其次還應作一些血清免疫學方麵的檢查,如查冷球蛋白、血清補體、抗核抗體及X線檢查。必要時還需作關節滑膜液的檢查。

一般來說,患類風濕關節炎的病人血常規檢查,在活動期時,白細胞和血小板數升高。有關節外病變時,血象中嗜酸性粒細胞的比率增加。多數類風濕關節炎病人有貧血,血色素有所降低。血沉增高,其值高低與病情是否活動及病情的嚴重程度有關。病情處於活動期或病情嚴重時,血沉高。類風濕因子在絕大多數類風濕關節炎病人中呈陽性。根據其效價高低也可判斷病情的輕重,效價高,表明病情重。如治療得當,則類風濕因子效價可降低,也有少數病人可轉為陰性。類風濕關節炎病人C反應蛋白升高,表明病情處於活動期或急性期,經治療其值如有所下降,則表示病情有所好轉。

類風濕關節炎病人血清免疫學方麵檢查,部分患者抗核抗體為陽性,但亦有大部分為陰性,如為陽性有診斷意義。血中補體在類風濕關節炎的急性期或呈活動性時有升高,在病情緩解時可為正常。大部分患者血清中冷球蛋白值有所升高,其值越高亦表明病情越重。

X線檢查有助於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也可協助分期。

對於那些診斷不清的,有些需作關節腔穿刺,或作滑膜液檢查。

從以上可以看出,以上檢查方法有些是為了診斷,有些為了判斷病情輕重及治療療效而必須作的。因而對已確診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也應定期進行以上檢查,可以指導用藥,以便盡早地、有效地減少和避免病情發展所導致關節障礙的不良後果。

68類風濕關節炎應與類似疾病鑒別

類風濕關節炎是以關節炎性病變為主的全身結締組織的免疫性疾病,因此它和其他的關節炎在症狀和體征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又因為它還可以同時伴有除關節以外的其他方麵的病變,表現的形式多種多樣,因此臨床上需要和其他很多疾病相鑒別。應與許多關節病,如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感染性關節炎相鑒別。還應與其他結締組織病,如係統性紅斑狼瘡、硬皮病等相鑒別。因此,隻有了解了類風濕關節炎與這些疾病有哪些不同,才能做出正確診斷。

69風濕熱不是類風濕

風濕熱是因人體感染了A組溶血性鏈球菌後引起的變態反應。即A組溶血性鏈球菌侵入人體後,作為抗原刺激機體產生相應的抗體,抗原抗體結合的免疫複合物隨血循環進入結締組織,引起了以心髒及關節為主的變態反應性炎症。風濕熱是一種很常見的、反複發作的、急性或慢性的全身結締組織病,主要以損害心髒和關節為主。

風濕熱的臨床表現有:①發熱,可為高熱,也可為低熱。②關節紅腫熱痛,活動受限,急性期後功能正常。③心髒可出現心肌炎、心內膜炎、心包炎,可損傷心髒瓣膜造成永久性損害。可表現為心悸、氣短、胸悶、甚至有心功能不全或心力衰竭。④皮下結節,風濕熱皮下結節呈豌豆大小,數目不等,為無痛性結節。

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風濕熱侵及關節後,很容易與類風濕關節炎相混淆,我們可以根據以下幾點來加以區別。與類風濕關節炎不同的是,風濕熱①多見於青少年;②患病前多有咽部感染史;③關節受累多在大關節,如膝關節、肩關節,無明顯對稱性,並多為遊走性疼痛,無晨僵,X線檢查無骨質破壞,亦無關節畸形及關節強直;④常伴有心髒的病變;⑤多數患者抗鏈“O”陽性,而類風濕因子呈陰性。

70骨關節炎也不同於類風濕關節炎

骨關節炎與類風濕關節炎相似,也是一種關節病變,也可出現關節疼痛、活動受限和關節畸形,因此應與類風濕關節炎相鑒別。

骨關節炎是指關節軟骨出現退化性的非炎症性病變。可分為原發性骨關節炎和繼發性骨關節炎兩種。原發性骨關節炎是指隨著年齡增長、長期的磨損而導致的骨關節軟骨發生退行性改變。繼發性骨關節炎是指因損傷、炎症、代謝異常、內分泌改變等因素,導致關節軟骨的退行性改變。在骨關節炎患者中,可見關節軟骨幹燥、粗糙、不光滑,邊緣出現骨贅新生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骨刺增生,關節軟骨下有骨質內囊腫形成,以及滑膜增生等病理變化。

應怎樣來區別骨關節炎及類風濕關節炎呢?臨床上可以參考以下方麵來鑒別。

(1)年齡:骨關節炎多發生在50歲以上的人,隨著年齡增加其發病率亦增加。而類風濕關節炎可在任何年齡發病,最多見的為20~45歲左右。

(2)骨關節炎受累的關節多在負重的關節,如髖、膝、脊柱等,與類風濕關節炎多侵及小關節是不同的。

(3)關節疼痛:骨關節炎在患病初期,活動或勞累後疼痛會加重,休息時疼痛有所減輕。關節無局部紅腫,畸形多不明顯,可伴有關節僵硬,但無類風濕關節炎的晨僵。而類風濕關節炎除關節疼痛外,有關節腫脹,有晨僵,在晚期有關節畸形。

(4)骨關節炎一般情況好,除關節病變外,無其他全身症狀。而類風濕關節炎還可累及心、肺、神經係統、血管、眼等器官,導致全身許多器官病變的發生。

(5)X線檢查有關節軟骨邊緣呈唇樣增生或形成骨刺。而類風濕關節炎可出現關節軟骨及骨的破壞、關節半脫位或脫位等關節畸形。

(6)骨關節炎患者血沉檢查正常,類風濕因子檢查為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