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一名女性統治者,她有時不便於拋頭露麵,便重用了一些私近之人為其助手,這類人主要是外戚和宦官。
先說外戚,鄧太後有兄弟五人,分別是鄧騭、鄧京、鄧悝、鄧弘、鄧閶,除鄧京死得較早外,其他兄弟在漢安帝時期,都被鄧太後封為侯爵,鄧騭上蔡侯,鄧悝葉侯,鄧弘西平侯,鄧閶西華侯。特別是鄧騭,先以車騎將軍輔政,後晉升為大將軍,常留禁中,有事鄧太後都與其商量。但盡管如此,鄧太後對兄弟們的要求還是很嚴格的,她要求鄧氏兄弟都要遵紀守法,並詔告京師一帶的長官,鄧氏犯錯不要寬假。此外,鄧太後還非常注重鄧氏子弟的教育,防止他們生活過於驕逸,而鄧騭等人大多也很恭順,力謀為國,因此在鄧太後時期,外戚並沒有構成禍患。
再說宦官,鄧太後統治時期,也重用了一些宦官,但由於鄧太後的強勢,尚沒有出現宦官亂政的現象,但卻使宦官的權力逐漸增加,為日後的東漢政局帶來了不好的影響。這些宦官中,最有名氣的,要數改進了造紙術的蔡倫。關於蔡倫,大家對其的了解也僅限於他文化上的貢獻而已,但他在鄧太後時期,因為逢迎得力,很受鄧太後的信任和重用,被封為龍亭侯,此後又節節高升,成為鄧太後的首席近侍官,受到滿朝文武的奉承。
鄧太後雖然重用了一些外戚和宦官,但由於她自己擁有卓越的政治才能,使很多天災**,都被她的智慧化解了。因此,東漢社會仍能在“水旱十載,四夷外侵,盜賊內起”的情況下,“天下複平,歲還豐穰”。
一次洛陽大旱,鄧太後親自到洛陽寺中審查冤獄,這時有位蒙冤的囚徒打算向鄧太後傾訴冤情,但是有獄吏在旁,他不敢訴說最新章節無限軍火庫。在他即將被押下去的時候,他抬頭欲言又止地看著鄧太後,被鄧太後察覺,於是,鄧太後命人將該犯押回訊問,結果確實冤枉。最後,鄧太後將他無罪釋放,而將主持此案的洛陽令收監抵罪。案子結束後,久旱的天氣終於降下甘霖。從此以後,每逢大旱,鄧太後都會親往洛陽寺審理冤獄。
此外,鄧太後還非常重視學術研究,她跟隨博學多才的班昭學習經書,白天處理國事,晚上誦讀經史。同時,鄧太後還發現了書中的很多錯誤之處,於是,她命人在東觀校對五經、諸史,又將其教授宮人,日夜習誦,使宮中形成了一股良好的學風。
總之,鄧太後掌朝期間,整個東漢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在平穩中不斷發展,不過做為女人的鄧太後,雖然在那個男權社會的時代站在了權力的顛峰,但是來自各方麵的反對聲音還是不可避免的。
七、還政爭
隨著漢安帝漸漸長大,有些大臣提出了讓鄧太後還政於皇帝的建議,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杜根。杜根性情耿直,他上書說,皇帝已經長大了,應該親自處理政務了。他的直言犯諫,讓鄧太後非常生氣,鄧太後派人逮捕了杜根,並命人將其裝在袋子裏,在大殿上用棍子活活打死。還好,用刑的人因為仰慕杜根的名氣,下手不重,使杜根在被抬出城外後慢慢蘇醒過來。但是鄧太後不放心,命人檢查,杜根隻好裝死裝了三天,以致於眼裏都生蛆了。最後,檢查的人也認為他真的死了,杜根才得以逃過一劫。從此以後,杜根隱姓埋名,直到鄧太後死後,才重新出山。
不僅僅是一些大臣們提出讓鄧太後還政於皇帝,就連鄧氏家族的人也有同樣的心思。鄧太後的堂兄鄧康就是其中一員。鄧康曾經委婉地勸說鄧太後還政於皇帝,在遭到鄧太後的拒絕後,他便托病不上朝了。於是鄧太後派婢女去探問虛實,這位婢女以前在鄧康家工作,在到鄧康家後有點無禮,遭到鄧康的申斥。懷恨在心的婢女便向鄧太後報告,說鄧康裝病,且對太後出言不遜。鄧太後大怒,將其免官,並從族籍上除名。
從上麵兩件事可以看出,鄧太後對權力的掌控是相當牢固的,誰要敢觸碰她的權力,誰的下場就會很慘。然而,她這種對權力的極端占有欲,必然會遭到皇帝的忌恨,為日後埋下禍患的種子。
八、鄧氏冤
鄧太後的年紀一天天大了,身體狀況越來越差,而且病情愈發嚴重。她深知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但還是乘輦到前殿朝見群臣,去了新修繕的皇太**。回來後大赦天下,並發布詔書。不久,年方41歲的鄧太後駕崩,與漢和帝合葬順陵,諡為“和熹皇後”。
鄧太後一死,長期受壓製而不能親政的漢安帝便開始了對鄧氏家族的報複行動。安帝的乳母王聖在皇帝麵前搬弄是非,宦官李閏等人又乘機誣陷鄧氏兄弟曾經想廢安帝而立平原王,安帝大怒,將鄧氏家族的人廢為庶人的廢為庶人,遷徙遠郡的遷徙遠郡,逼迫自殺的逼迫自殺。而大將軍鄧騭參與謀立的證據沒有找到,漢安帝便將鄧騭父子免官遣徙,最後鄧騭父子含冤絕食而死。
鄧騭的死,使很多人為之痛惜。大司農朱寵用車子載著鄧騭的棺材,肉袒上朝,為其鳴冤。再加上眾多朝臣也都為鄧騭鳴冤,安帝沒有辦法,隻好將其安葬在北邙山的祖墳之中。鄧騭歸葬之日,公卿都來會喪,莫不悲傷。直到順帝即位,追感鄧太後的恩訓,憐湣鄧騭無辜冤死,才恢複了鄧氏一族的名譽。
鄧太後一生勤勉朝政,嚴加約束外戚勢力,為東漢王朝的發展嘔心瀝血。然而,在她死後,鄧氏家族還是難逃滅族的噩運。由此可見,一旦掌握了權力的鑰匙,就如同打開潘多拉的魔盒,雖然它有著誘人的魅力,但災難和噩運也會隨之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