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蔚藍的呼吸(1)(1 / 2)

馬可波羅留給後世一部奇書《東方見聞錄》,譯得雅潔一點,就是歐洲人的《東遊記》。現在時髦比較文學,你不妨拿它和吳承恩的《西遊記》對照著看。看東西方的相互吸引相互窺探;看孫悟空在如來佛的掌心翻筋鬥,其實隻是在大陸的引力場蹦高;看唐僧千磨萬劫取來的無字真經,在馬可波羅眼裏,左不過是香料、珍珠、寶石和黃金;看……

魯思梯謙這家夥太敦厚,我指的是那位幫馬可波羅整理遊記的比薩作家,他老兄過分拘泥史料,像司馬遷,而沒有拿神仙為經,鬼怪為緯,敷衍出一部但丁《神曲》式的傳奇。話說回來,實話實錄,實事求是,常常也能生發實際的轟動,即以這部《東方見聞錄》而言,若不是載根載據,確鑿可靠,又怎能引發歐羅巴持久不衰的東遊熱,仿佛孫大聖一拔毫毛,刹那間吹化出無數的亞洲迷、遠東狂,神話就缺少這層煽動力,吳承恩之後,你見過幾人真想去大鬧天宮?

哥倫布稱得上是馬可波羅百載下的知音。百載之下還有人追星,馬可波羅的張力非同凡響。也是前緣:馬可波羅1254年生在威尼斯,哥倫布1451年生在熱那亞,同屬意大利的城邦,隔代而近鄰。因緣還可以繼續往近乎裏套:1298年,馬可波羅向魯思梯謙口述他長達26年的東方之行,就是在哥倫布老家的監獄;焉知不是暗結下宇宙的靈胎,終於在150年後,呱呱墮地了哥倫布--這位畢生追蹤馬可波羅東遊勝跡的偉大航海家。

不能輕易否定哥倫布哥倫布像航海家頭銜前的那個偉大,不能,哪怕你從來就敵視他的人品,鄙棄他的行徑。動機是什麼?動機意味著與生俱來的靈魂騷動,意味著祈求功業、渴望征服、夢想騰達的七情六欲,意味著與造物之神頻頻碰杯的精神感悟和超人心態,還有那隻看不見的手在冥冥中的挑逗撩撥。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奉西班牙統治者之命,攜帶致中國皇帝的國書,率領三艘帆船、120名人員,從巴羅斯港啟碇。不是向東,而是向西。向西的目的最終是為了抵達遠東。華夏早就有南轅北轍,那是譏諷。哥倫布如今東遊西渡,卻是進步,跨越蒙昧的曆史性飛躍。高山大漠不過是地平線,波濤萬頃不過是泛舟池。地球是圓的。自鴻蒙開辟自陰陽分割自星辰列位以來一直就是這個模樣,除圓之外不再具有任何其它形態其它存在其它構想。

海之神咆哮了,因被撕破神秘、戳穿底細而氣得索索發抖,免不了要驅使鯨波鱷浪阻攔航路;但是哥倫布福大命大,居然讓他假道大西洋的怒濤,安全抵達世外淨土。

平心而論,哥倫布的學識遠不如我,也遠不如你。他老人家不知道海洋的確切麵積,更不知道七大洲的具體方位。因此,航行途中,隻曉得一味指示舵手:向西!向西!機械的西向理論,使他失去了天縱的良機,如果稍微偏南,他會徑插南美,如果稍微偏北,他會直揭北美,一直向西的結果,令他此番遠征,包括隨後的3次橫渡,都隻是在加勒比海群島和中美洲海岸一帶轉悠。

不過,也用不著惋惜,無論中美洲,還是南北美洲,它們在地球大發現的光榮榜上,價值都是相等的。

聽說哥倫布,要追溯到光著腚兒打水仗的孩提時代。認真思考哥倫布,解析哥倫布,卻是八十年代初,一次有關騎藍的國門、蔚藍的桅杆以及蔚藍的呼吸之座談會上。偉偉乎哥氏,美中也有不足,他本人並不知道發現的是美洲,直至彌留,還堅信抵達的是中國,或印度。不必嘲笑他的張冠李戴,他的死不改悔,觀其一生,能有這樣一次享譽青史的歪打正著,絕非偶然。傳說哥氏首次遠征歸來,西班牙大主教為之洗塵。酒闌,有人問:假若不是閣下,而是由別人率隊出航,會不會取得同樣的殊勳?哥氏笑而不答,他拿了一隻雞蛋,放在桌上,問有誰能使它直立。眾人麵麵相覷,束手無策。哥氏拿起雞蛋,輕輕一磕,將蛋尖敲碎一點,雞蛋就在桌上豎立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