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煤城的發達和繁榮是建立在無序開采之上的。大地開裂,農田被毀,龍山被挖空了,隨時可能崩裂。河裏黑流滾滾。煤城的天空陰雲不散,那是鬼畫的符。煤城就像一個符號,隱喻以資源環境為慘重代價換來的發達和繁榮。
1980年是頗富象征性的一年,這一年,縣政府從梅城搬到了煤城。梅林嶺也是一個象征性的分界點。這不僅僅是地域上的分界點。
這是一個貧窮落後和富有的分界點,還是一個價值觀念上的分界點。一邊是資源的無序開采,環境的肆意破壞;一邊是寧靜中沒有什麼變化。一邊是鈔票比印鈔機還來得快;一邊是貧困落後。
讀來令人心酸,梅城人為了改變自己的貧困,隻好塗上廉價的化妝品,讓煤城人來對口扶貧,送上自己梅花鹿一般的身體。什麼是禮義廉恥,在金錢至上的價值觀裏,它已經跑到爪牙國去了。
小說刻畫了三個主要人物。伯父吳主席是拆遷指揮部政委。他捐錢建梅林中學。他資助“鹿兒”讀書。他要“我”買單賠償無序開采造成的損失。他帶病堅持工作。伯父的身上閃爍著美好的人性的輝光。
老k是一個背景很深的人物,是“我”這家最大煤礦的後台老板。但是老k不了解基層,當他和ABC巡視一遍梅城和煤城後,他了解了梅城的尷尬的貧窮,也了解了自己的煤礦對環境造成的破壞,他捐出過億的資產來賠償損失。最終保路成功。
“我”是一個線索式的人物。小說以我的視角展開敘述。“我”雖然在管理煤礦的過程中,用各種方法對煤礦造成的損失少賠款或不賠款。拿出一遝票子請煤炭稅費統征辦工作人員的客,從而在稅費統征中拿折扣,得大頭。然而“我”又一口應承吳主席的話,同意買單賠償無序開采造成的損失。事後又後悔,明白自己闖了禍。“我”是一個夾縫中的人,身不由己,但心地善良。直到最後,因為老K同意賠償損失,“我”才叫他叔叔。
最為有趣的是,“梅花鹿”和“落水鬼”在小說中構成兩個意味豐饒的比喻。
整過小說的主題可以歸納為:表現了社會發展過程中的艱難和人性的光輝,以及對底層人民的同情。
小說圍繞一個家族,寫了兩代人。在結構上相互穿插,顯得異彩紛呈。
語言是幹淨簡約的。那些來源於生活的民間諺語,時不時闖入我的眼簾,讓我不時湧現出閱讀的快樂。
如果用一個比喻來表達我的閱讀感受的話,我覺得就像一縷陽光的照射,通過小說文本的折射,我看到的是寶石般璀璨的光芒。
以上是為吳中心主席小說《梅城》的讀後感。我不會寫評論,因為那需要許多的專業準備,而我的小說理論是不完備的,所以難免言不盡意,詞不盡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