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是吳中心發在《芙蓉》第六期上的短篇小說。我捧在手上讀了三遍後,覺得這是一個含義豐富的作品。
首先,小說批判了狹隘的地方主義。這是一種由幾千年農耕文明長期積澱的民族文化心理,安土重遷,金窩銀窩當不得家裏的狗窩,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在農耕社會這種家鄉觀念本也無傷大雅,而且常常在古代的詩文中成為歌頌的對象。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就是有名的句子。可是在工業社會,在全國一盤棋的市場經濟社會,這種家鄉觀念常常淪落為滑稽的地方保護主義。我們常常在報端讀到這樣的新聞:某某市長發紅頭文件,規定本市企事業單位隻能消費本地出產的煙酒等等。
在小說中,作者通過多處典型的對比,來實現對狹隘的地方保護主義的批判。第一處是共產黨的吳石埋伏在梅林嶺上阻擊日軍。國民黨的吳山埋伏在麻石山阻擊日軍。吳石的目的是要殲滅日軍,有一個統觀全局的戰略意圖,當然麻石村的家鄉父老會做出犧牲。而吳山的目的僅僅是趕跑日軍,讓家鄉父老免於犧牲。結果是吳山用鐵桶大戰嚇跑了日軍,但鄰村被殺死強奸的達97人。2000個小日本也躲過了被殲滅的厄運。
第二處是爺爺去找吳山。剛剛常德會戰後的吳山所部,“惡戰留下的屍體大都腐爛,用籮筐裝著,一排排,看不到尾,白骨森森的刺眼,活著的官兵也沒幾個完整的人。”可爺爺看到吳山時,他卻是“完好無損、紅光滿麵的將軍。他身邊的將士頭發梳得油光,皮鞋擦得鋥亮。”身邊的戰士都是吳山的老鄉,他們像狗一樣忠實。
小說對吳山的描寫給人印象深刻。一群頭發油光的狗一樣的鄉黨圍繞著紅光滿麵的將軍。讀到這裏,我作了更多的聯想,譬如我們的官場的用人,許多時候還不是用人為賢,而是用人唯親,用人唯鄉黨。
第三處對比,就是梅城人和鄰近縣市爭路。根據規劃,高速公路將通過梅城。可是“鄰近縣市卻發動了百萬計的人簽名,以半上訪性質找到了最高決策機關。”鄰近縣市的做法,就是一種典型的地方主義,因為高速公路經過鄰近縣市,那麼到達目的地,將繞道半個小時。
一個保路,一個爭路,構成小說的中心事件。這樣的事件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轟轟烈烈地上演成各種悲喜劇。因而這個小說也具有了深刻的批判現實主義意義。
鄰近縣市爭路的理由是梅城是小地方,車流量不大;這個地方因無序采煤被挖得個稀巴爛,造價高,要賠償煤礦所造成的損失。這就引出對發展與環境保護二元悖論的表達。
“煤城”有許多煤老板。風行買大排量“悍馬”之類的車。“有煤老板到澳門去賭博,輸得血本無歸後就降低工人工資,甚至抽調了巷道內保命的支柱。”因為有這些“落水鬼”一樣的老板,煤城是發達繁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