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對話的場麵(1 / 3)

對話。對話是一個很重的理論問題,但也是一個技術問題。對話一詞,今天已成為一個交往行為理論中的關鍵詞。在全球化的今天,對話一詞蒙上了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等多方麵的含義。今天我們僅就兩個方麵含義談論它。其一,在文本中人物的對話語言。其二,文本中各種不同聲音的對話關係。前者說的是以什麼樣的話語方式交流。後者說的是文本中的複調理論。除了兩個方麵其實還有一個獨白聲音。獨白既是對自己,又是對別人。我們這裏隻能簡單地論述它。

其一,什麼東西構成了場麵呢,有自然物與器物,有人物的行為方式,所有這些不能機械運動,它們應該是有聯係的運動,這便引出了對話,對話使行為方式得以連貫溝通。這裏說的對話略為寬泛一點兒,是指有對話性質的也在其內,例如表情暗示、手勢表達、身體語言,這都是對話的方式。當然對話的主要方式還是在有聲語言的對白。場麵是個活動體,對話與活動是要相輔相成的。除了使場麵具有動態功能以外,重要的一方麵他還提示了場麵的意義,一個有意思的比較,東西方傳統對話中,西方語言有停頓標誌,創設了一套符號係統,而且就符號我們還可以判斷他的對話性質、情緒、作用。這與西方表音文字有關,如果沒處理好停頓,那隻能聽到一片聲音,影響表意。中國舊時的語言對話沒有停頓標誌,最多用道,曰,言,可以看得出對話中的人物變換,我們隻能從對話內容去判斷。這主要因為我們用的是象形文字,固體的方形感,詞語本身停頓便很強。當然仍是不方便,後來這些文字在人們的閱讀中,發明了一種圈點的方式。點,主要是點斷。圈是對內容性質的判斷。傳統中的你說,我說,他說,機械得有一點像念台詞一樣。西方便在對話引語上下工夫。根據各種語境中的不同對話方式與性質,總結了一套引語方式。布賴安·麥克赫爾在《詩學與文學理論》一書中(258頁)根據他對帕索斯的《美國》三部曲的研究總結了七種引語方式:(1)敘述性概述。(2)不純粹的敘述性概括。(3)間接的講述。(4)某種程度上的模仿性敘述。(5)自由轉述。(6)直接講述。(7)自由的直接講述。這七種方式在敘述性作品中是廣泛存在的。一般我們根據說話方式和內容都能知道作者選擇了哪一種引語方式。

場麵中唯有對話是一個特別的東西。為什麼?這是因為自然物、器物、人物、事件都可以符號化,使用代碼我們就可編輯。是一個靜態模型。語言在交流中,而且是一種個人話語,在場麵中是一種靈活應變的東西。當然也是符號的,但對話是一種更直接的方式表達。可以算作場麵中另一個係統。

其二,話語(Discours)在一種使用中的語言,是一種社會交往形式。20世紀1960年代人們開始把語法框架擴展到實際語言的使用形式,運用語法理論工具,描寫大於句子的話語結構。1980年代將話語納入交往行為理論。具體講,人與人之間是通過語言溝通的,語言在行為與活動中從事溝通,即為話語,更清晰的說法,是一定的說話人與一定的受話人之間,有特定的語言環境,我們通過文本而展開的溝通活動便是話語活動。話語把講述內容和講述方式均作為信息,由說話人把它傳給受話人的溝通過程。其主要術語有:

說話者:文本中的角色與作者。

受話者:文本接受角色和讀者。

文本:語言材料構成的獨立空間,即話語係統。

溝通:指說話人與受話人通過文本達到了了解與融合的狀態。話語的目的是溝通,但另一方麵也形成阻塞,話語的障礙。

語境:指上下文相連的環境,話語行為必然發生在一個空間,這個空間是一個特定的關聯域。擴大到社會,生存境遇也具有相應聯係。

敘述中的話語活動主要指一個具體文本的多種聲音。主人公聲音,參加對話者(受話人)的聲音,作者的聲音,這些聲音不僅靠話語的音量分析,更重要的按聲音發出者的價值係統,或者潛意識的深層理念而分析。不同人物會發出不同聲音,主要以對話方式,但也以行為、評判等方式表現。作者聲音比較複雜,一般第三人稱視角中,作者沒顯示為某種語言形式,第一人稱中作者有某種寄托方法,或者通過人物的傾向,或者以事件性質意義,人物在其間的作用而暗示出來。行為是象征的。言語是掩飾的。作者的聲音是通過他的整體構造,人物的反抗方式。環境的隱喻象征都可以曲折地表達出來。人類最重要的交往表達是通過行為與對話,這二者又是相關聯的,對話是一種充分表達,同時也暗示交往。話語論的代表人物是利科、哈貝馬斯、巴赫金、戴伊克等。

其三,話語的特征。首要明白,話語不是一句話一個詞,而是在詞彙與句子之上,又體現在語段和句子之間的聯係方式。是文體學的重要方麵。話語是一種循環的語言單位,一種講述方式。特定地透露出受一種規則,一種價值形態,一種用語習慣和風格的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