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看鍾,六點一刻,大門開著,一個電車司機進來了。喬治有飯吃嗎?山姆出門了,大約半小時後才行。我在街另一頭。這時六點二十分。邁克斯說機靈,阿爾說我會用槍打死他。到了六點五十分時喬治說,他不會來了。餐館還有兩個人,喬治到廚房阿爾歪戴著禮帽,一支鋸短的槍。尼克和廚子背對背捆在一起。喬治給那個人麵包,那人付錢走了。
喬治說,你們朋友安德生不來了。時間已七點鍾了。邁克斯與阿爾重複,再等5分鍾。他們商量將黑人和店裏的人怎麼辦。沒什麼。他們隻不過讓我們開開心罷了。他倆走了。喬治看著窗外,那兩個人像雜耍的。喬治到廚房把尼克和山姆放了。他倆不解,為什麼殺安德生。喬治讓尼克去安德生那裏看看。三個人討論去不去。尼克說我去趟赫思奇公寓。尼克順著弧光走,拐彎小街第三幢房子便是,尼上階石按門鈴,一個女人開門。女人領他找安德生。他是一個重量級拳王,懶洋洋地在床上躺了一天,尼克告訴他刺客事件,他沒事兒一樣。尼克下樓女人和他對話,安德生很和氣,他待了一天應該走走。女人貝爾太太替赫思奇太太管房子。尼克回來把情況告訴了喬治和山姆。安德生也許卷進賭博鬥毆的事兒。尼克和喬治議論這件事。尼克不解,他麵對謀殺還在屋裏躺著,他們為什麼殺人?真糟糕,我還是離開這個市鎮。喬治說,你走吧,想那麼多,你不如想一點別的事兒呢。
這個小說分為一長景,三個短景。純客觀的顯示。第一場景歹徒手套,眼睛看鏡子,把尼克山姆捆起來。但含蓄,用毛巾塞住嘴。打鬥。第二個場景換了一種手法,第三個場景拳擊王的靜態,第四個場景返回到店裏的討論。長景是兩個歹徒在亨利餐館等安德生。三個短景:一是報信。二是見拳王,三是對結果的討論。小說寫的表層東西非常明白,客觀,但深藏在其間的東西就得思考一下了。如何深入,我們進一步分析人物關係。看每一個人的性格。尼克膽怯、懦弱。山姆怕事,覺得冤枉。喬治冷靜麵對。安德生一種是他早知此事因而一天沒下樓,一種他聽了壓根就沒把這當一回事。這幾個人物都是通過簡潔的對話顯示出他們的性格。對人物除了安德生和兩個殺手有幾句簡單的描寫,店內幾個人均沒描寫。這個小說技巧很足,第一個場景把所有故事說完。後麵三個短景不過是補充、餘波。和殺人者無關。僅僅隻是針對殺人者的態度。如果是長景小說寫完了,那僅僅隻是一個殺人未遂的過程。主題意圖呢?這個小說顯然不是寫殺人,實際寫的是沒有殺人但卻是殺的效果。這使小說由歹徒和安德生那兒落到尼克和喬治身上。喬治一直巧妙和歹徒周旋,他同意通知安德生,結局他認為最好別去想這件事,常發生這種事我們隻能和環境妥協。尼克主動去赫思奇公寓見了拳王。這個鋪墊很有意思,他明知被殺害為什麼還在屋裏等待。等待殺害,等待平庸,生活難道就是一場等待謀殺嗎?尼克忍不住,他要離開市鎮。這個小說的發現在尼克。歹徒以遊戲態度做殺人勾當,無論多麼重大都是插科打諢的生活,殺人如兒戲一般。安德生對待殺他一事是可以采取措施的竟無動於衷,也是如兒戲一般。生活失去了判斷標準,無論重大與微小,犯罪與友愛。
第六,運用精神分析去創造人物。我把這種涉及心理精神的方法分為兩類:一類是心靈辯證法的心理描寫,這裏傳統的,例如莎士比亞采用內心獨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雙重人格的揭示。托爾斯泰便是用心理辯證法。別具一格的還有迦爾洵的《意外事件》。安德列耶夫的《思想》。這種方法進入人物內心常使用導入詞,人物有完整行為過程,事件發展,人物關係,簡單說人物在時空上有一個框架。是作家進入內心展示心理矛盾狀態。二類是意識流方法。最早的文本是法國杜雅爾丹1887年的《被砍倒的月桂樹》,但不成熟。最重要的是施尼茨勒的1900年《古斯特少尉》,小說寫少尉一夜的意識閃爍,他名譽受辱決心以自殺挽救榮譽,沒想到清晨汙辱他的麵包師中風死去,他心裏的壓抑宣泄平衡了。意識流小說經典相對集中,1913年的《追憶逝去的時間》;1916年的《青年藝術家畫家》;1919年的《牆上斑點》;1922年的《尤利西斯》;1923年的《埃爾澤小姐》。這兩類均是內心精神的衝突,前者是導入人物內心幫助分析。後者是直接進入內心,沒有任何評論與解釋。意識流複雜多變,它大致有幾種方式:1.環境反射方式,在一定的背景壓抑產生的痛苦的精神反應,是自由聯想的。2.意識深部沉積方式。通過昏迷,夢境,沉醉及受到心理創傷湧現出來的。3.噴發擴展方式。精神與情感結合,節奏快捷,聯想幅度大,時空大跳躍,意象高密度重疊。4.凝聚集結的方式。精神集於一個意象,或某物一個點反複滾動式想象。這一藝術方法我將在先鋒小說中詳細論述舉例。
第七,人物缺席法往往使人物形象異常深刻鮮明。在小說中核心人物一般是在場的。但也有作家集中寫的人物不在場。還有幾種情況:1.一種是絕對不在場。《死者》中死者是一個會唱歌的十七歲男孩兒。他死了,不出場,但他影響整個小說的故事、人物與結局。2.一種人物是部分的在場。例如麥卡勒斯的《僑民》費裏斯從巴黎回佐治亞故鄉參加父親葬禮,過去舊人多已死去活著的已物是人非,他有人生無常的恐懼。他有八年沒見到前妻,優雅美麗。回巴黎飛機明天上午才走,他給貝利(伊麗莎白的新丈夫)約前妻。他充分準備,他晚上見前妻,去東15街,想象她丈夫,開門卻是一個彬彬有禮的男孩。叫比利。然後見紅發貝利,體態笨重。他記憶前妻浴後美麗的身體。費裏斯和貝利及孩子閑談。很久了,伊麗莎白抱著女孩出來了。依然很美(大約小說在三千多字以後前妻才出場)。費裏斯這時覺得是一個旁觀者闖入了一個溫馨的四口之家。他覺出了孤單。他們說父親去世,小比利這才知道媽媽和這個客人結過婚,前妻要求他演奏昔日鋼琴。音樂記憶。晚飯他在一家人中,他有點醉了。談話中他撒了謊,說自己已和珍妮結婚。實際珍妮和一個白俄還沒離婚。他謊說帶珍妮小男孩上公園。這時女仆上生日餐,吹蠟燭,原來今天是他38歲生日,自己忘了。晚飯後全家送他離開,夜景的街市,他更加孤單。第二天他離開紐約。半夜回到巴黎,一路上他想著前妻。
珍妮在一家夜總會唱歌,小孩瓦倫丁為他開了門,小子畫畫,他希望帶孩子去退列裏公園,去騎馬,去木偶劇場。瓦倫丁說劇場關門了。孩子偎在他懷裏,他有一種內疚,抱緊了孩子。他有恐懼,死亡,歲月已經荒蕪了。他的愛情多變,激情能控製時間的脈搏。伊麗莎白遲遲缺席(街上幻覺地閃現)前妻為了他做生日。飛回巴黎的失落,再想前妻是一個舊夢。因此前妻是半缺席,珍妮是完全缺席的,她沒登場,他和珍妮會怎樣呢,前妻的缺席作用是在於憶舊,一種不可追回的東西,她的美好並未流逝,分別之後又有生日宴會,這種不可尋回來的東西,是一個美好的代名詞。珍妮的缺席是他將來該怎麼做的問題,這種力量是心理的,是情感與精神的。如果僅是物質的那力量便小多了。3.一種象征性缺席,某人某物的連帶想象。例如老房子、老樹、物與人均成為一種殘缺。或者自己在想象中的某人,過去美好的,後來完全變成另外的樣子。體現的是一種情感的失落,心理的失落。魯迅筆下的少年閨土、楊二嫂、祥林嫂。愛米麗和僵屍睡了幾十年。這種缺失比前兩種缺失不同,象征物是一種符號,實際上是一種意義缺失,人類生活中有某些理念與信仰是不能缺失的,這種缺失的心理真空,意義毀滅,對人類可以說是難以彌補的損失。缺席的人物正好是我們極力挽回和拯救的。
第八,封閉式人物塑造法。許多小說寫人物一方麵是他的行為方式詭異,你無法知道行動具有何種意義。另一方麵一點也不泄漏人物的精神狀態,人物是冷漠的,毫無反應的,人物看似機械的,具有裝飾性效果,但人物心理和精神空間一定有一個重大秘密。吉·羅薩的《第三河岸》父親正派老實,自小到大都有個好品質,可靠。家裏全由母親做主,撫養我們長大也主要是母親。有一天父親居然訂購了一口大木船。我們一家人不清楚父親想幹什麼,當漁夫。交貨那天父親臉沒任何表情,和家人告別,單讓我陪他一直到河邊,他跳上船漸漸遠去。父親再沒回來,也沒遠去,一直在河上漂泊。人們議論,這是件前所未有的事,親戚鄉鄰都沒辦法,母親從此鬱鬱寡歡。所有人都以為父親瘋了,極少人猜側父親可能負有某種使命。父親一個人漂在船上,人們以為吃完藏著的東西便回家。實際我秘密地給父親送吃的,有時我在河邊找他一小時,他在船上像雕塑。母親也悄悄支持我送食品。家裏隻好請舅舅來打理牧場的生意。而且請了老師給我們講課。母親請巫師作法招回父親靈魂,沒用,然後又請帶槍士兵嚇唬逼父親回家,父親仍一個人在水澤之中。我無法忘記父親,他怎麼活,他一定有一個神秘的目的,他年複一年,日複一日,他齋戒,吃得極少,慢慢地劃船,漂泊,不知是何用意。姐姐出嫁了,沒有張羅,大家忘不了父親,他在河中永遠沒上過岸(河心便是岸)。別人說我長得越來越像父親,可父親在河上像一個野人,我思念尊重一如既往,我犯什麼罪,如此受到懲罰,凡我做好事都會說是父親教我做的。姐姐生了孩子堅持讓父親看外孫。姐夫打傘,姐姐穿著婚紗,把小寶貝舉得高高喊父親。父親沒出現全家人都哭了。姐姐搬走了,很遠,哥哥去城裏謀生,母親年邁,被姐姐接去,家裏隻留下我一個人,我為了父親而沒走。時代慣常前行,變化很大我知道了孤獨,絕望的父親需要我,我四處打聽父親為什麼這樣做,隻有造船人知道,可造船人死了,除了父親沒第二個人知道他的真實意圖。河水常流常新,我得了風濕病開始衰老了,父親在水裏始終獨自一人,為什麼?父親一天不回我一天不安寧。我有罪,可我錯在哪裏?我決定去河邊尋找父親,揮手喊著,我終於看到他劃的小船出現了。父親沒動沒理睬,我說,你回來,我願繼承您的事業。我接你來了。他聽到了,劃小船來,突然站起來,伸雙臂接受我的請求。我震動了,慌了手腳,許多年來,他第一次接受了請求,我震動了,我一邊跑一邊求上帝原諒。我覺得父親不屬於這個世界了。極端恐懼,我大病一場,此後再沒看到父親和聽到他的消息。我精神極度危機。我在絕望中等待死神。我要離開這片沙灘,把自己裝入小巧玲瓏船,任水把我帶到天涯海角。河水常新,流水永恒。
這個小說父親是全封閉的,我們從行文推測,1.父親是個好人。2.父親在船上漂泊一定出於某種目的。3.父親歡迎兒子繼承他的事業。最後父親在河上不見了。這裏的河意象:(1)常新永恒。(2)孤獨漂泊。(3)無法抵達終極,(4)絕不回頭,歸於現實。這個小說讓許許多多的人一頭霧水,不知為什麼。如果從宗教的說法,他在船上靜修,與河一同進入永恒,倒是很好理解的,但這是作家的本意嗎?《第三河岸》不是。是一本故事集,這僅是其中一篇,作者經曆了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屠夫去車站送別收容在精神病院的女兒。同時也送別了母親,這個時刻三個人精神反常,居然唱起歌,村民也都融入其中,歌聲在回蕩。而父親正是這樣離開一切親人,永別總比帶著苦難的枷鎖生活更容易。第三河岸是人類自身選擇的去處:死亡,瘋狂,忍受,超脫,這是作者長篇小說《廣闊的腹地》同樣反映的主題,內心有隻無形的手,指引你去行走,找到自己內心形象,依靠自我路標指引你。這實際合乎東方人關於自由的理解。在二難選擇中,我超出生活邏輯選擇,我自由了。兒子找父親,尋父,實際也在尋自己。最終他本已找到父親,也就說找到了自我,但他害怕,所以失去了機會。內心的路選擇了是不能退的。封閉式寫法重要的是不能透露人物內心,類如追尋一個秘密一樣。和缺席式寫法一樣,它需要高超的寫作技術。這兩個寫法特別需要控製。所有細節不泄露,但又有很深的暗示,讓讀者窺探的孔道。全封閉寫法在傳統小說中有陡轉的方法揭示真相。在現代小說中並不在情節上全封閉,故事照樣講,但人物形象用了許多幹擾方法,即無意義行為和語言,使你找不到準確最終含義。敘事是純客觀的,人物是冷漠的,沒有血肉情感的反應,使你覺得這個人物是無意義存在。而總體上這個人物是有象征意義的。
第九,細節塑造人物(此方法見“細節寫作”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