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準則,人物應該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這是一條現實主義的人物原則,按說他不可以作為囊括一切的人物創造的原則,全球化時代個人功能下降,人在龐大的社會和極端的財富與高超的技術中會顯得無限渺小,今天的人誰都不能說他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他就是他自己。他不是一個網絡結構的核心。確實,許許多多寫作者,僅僅隻在一個極狹小的範圍寫一點自己感懷。在多元視角中絕大多數的人都低於他的語境,我們今天的人及其社會多少有一些反諷。但一部小說,特別是長篇小說展開的社會領域是寬廣的。特別是今天的時空關係的改變,人物活動空間與速度趨向無窮大,所謂大社會沒有封閉的小人物,因此我們在考查人的基本關係,分析人的屬性,特別在今天的商業經濟之下,人作為一切社會關係總和,應該有很大的適用性,特別作為發展中第三世界是如此。在極端富裕的西歐,這一條人物準則應該說作用是有限的。人物作為社會關係的總和,則必然要創造一些典型。在我們今天看小說,典型和塑造更接近虛假,因為它要高度集中,高度特征化,是許多人中的代表與榜樣,而今天的人都是芸芸眾生,故典型化了的人往往給人不真實感,是誇張的。因而我的說法是,雖然人物仍體現我們社會關係的總和,但卻不一定用典型化。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在創製平凡人時看到他作為社會關係的總和,透視了時代和社會的各種關係,其實最重要的是經濟關係。但我們不必要把他特別地進行特征化,把許多人共同發生的特征強加在一個人身上,不僅我不主張典型化,我反而主張平庸化,使你所寫的人物和芸芸大眾不要剝離開,這樣真實感更好,生活味也就更足。現實主義原則在巴爾紮克、托爾斯泰那兒已登峰造極了。可今天人們誰又會把《人間喜劇》和《戰爭與和平》作為楷模來創造今天的人物呢。
從這一點出發,正好上述我說的五個塑造人物的準則,他們不是唯一的標準,同時也不是所有的標準,應該說還有許許多多的標準。標準可能是死的,是準則,是尺度,但我們人物創造時卻是鮮活靈動的。或取其一準則用之,或綜合其二用之,也可不按這些準則,根據個人內心的感受或者生活實際中情況,感性地去創造人物。但我這裏要說的,寫一二部作品,或初學寫作,你怎麼寫,怎麼來構建你的人物均可以,但寫作進入自覺狀態,使個人的創造水平不僅超越自己,而且還要超越別人,達到中外創作的先進水準,你就不得不考慮這些人物準則的深刻意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