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曾經達到鼎盛的武俠小說如今已是江河日下。雖然它在文學領域仍勉強占有一隅之地,仍擁有數以萬計的書迷,但與昔日的黃金時代相比已有天淵之別。每一名忠實的武俠愛好者都深切盼望著它能重現輝煌,然而,它的衰落是經濟、文化、社會心理等諸方麵因素共同造成的,想東山再起絕非易事。
筆者以為當今至少有五大危及武俠文學生存的可怕現象,它們猶如五味毒藥,正在逐步地致武俠於死地。
第一味:“斷腸散”。它專門毀人食道,先讓讀者普遍對武俠這道大餐喪失食欲,再慢慢取其性命。它便是那些粗製濫造的影視劇。
這味毒藥的各種毒素中,以張藝謀的三部“武俠大片”最為狠辣,陳凱歌的《無極》、馮小剛的《夜宴》其毒性也不容小覷。原本對武俠還充滿期待的廣大中國觀眾,被這幾部所謂的鴻篇巨製搞得腸胃潰瘍,基本斷絕了品嚐武俠的念頭。再加上那些胡編亂造、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甚至令人作嘔的內地或港台電視劇,往往情節毫無邏輯、荒唐幼稚,人物蒼白無力、虛假可笑,對白神經兮兮、不知所雲,武打設計更是滿天亂飛、如鬼似怪,還動輒四五十集,實在令人無法容忍。長此以往,人們還會熱衷武俠作品才是咄咄怪事。
但現今社會,各種文化的發展都難以脫離影視這個媒介。像易中天、於丹這些學者,也要靠電視才能走紅。《暗算》、《亮劍》這樣優秀的小說不也是拍成電視劇才真正產生轟動效應的嗎?然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影視能夠捧紅你,同樣也能毀掉你。武俠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如此不堪,影視劇可說“功莫大焉”。
第二味:“砒霜”。這是一味從古至今被泛濫使用的毒藥,它的特點就是俗不可耐。武俠一般被歸類為通俗文學,而許多武俠作家便因此將自己的作品定位極低,甚至有意去“媚俗”,以殘酷打殺的血腥場麵、風花雪月的色情故事或荒誕不經的無聊情節來吊讀者的胃口,滿足部分人的低級趣味。另一些作者則看到武俠在青少年中還有點市場,便以詭異玄秘的魔幻風格和華而不實的雕琢語言去取悅好奇求新的學生讀者。這些做法無疑是在自掘墳墓。
無論如何,過分“媚俗”絕不是文學發展的長久之計。本來在絕大部分“精英階層”看來,武俠僅是一種工作之餘的娛樂而已,壓根沒想把它劃入“雅”的圈子裏。如果武俠作家再妄自菲薄,武俠就更無出頭之日了。
當然,武俠不必為迎合所謂的高知們而刻意“媚雅”,但高層次的文學應力求雅俗共賞,像《三國》、《水滸》這些名著是可以供各階層的讀者來觀看的。金庸武俠的不同凡響之處也在於:既讓文化水平一般的草根百姓愛不釋手、如醉如癡,也能令教授、專家、學者們沉浸其間、難以自製。
因此,如果武俠的創作者甘心寫些格調低下或逗孩子一樂的東西,不考慮思想內涵,不提升藝術品位,隻會讓武俠日趨沒落。
第三味:“蝕骨粉”。它會使人骨爛筋酥,渾身癱軟,委地而亡,它就是當今一些武俠創作的求新求怪之風。這類作品一味地搞逆向思維,將武俠寫得愈發奇特、隱晦、詭譎,忽視了武俠自身的風骨、氣質,沒有了俠義江湖、快意恩仇、陽剛正氣、豪情萬丈,隻剩下爾虞我詐、陰謀詭計、卑劣殺戮和怪誕鬼祟。無怪乎大批武俠迷寧肯反複溫習“梁、金、古”,也不去看新武俠。
當今武俠中還有一種沒骨頭的表現,就是過於追求語言和形式。身為文學作品語言粗糙、味如嚼蠟固然不好,但有眾多武俠作家僅喜歡在表麵文章上下工夫,雕飾章句,玩弄辭藻,結構也錯雜繁複、變幻多端,卻全然不顧人物的淺薄、內容的空洞。這種舍本逐末的做法也是武俠發展的大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