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片導演吳宇森師從“武俠電影巨匠”張徹,他將老師的古典武俠進行了精心的現代包裝,但所表現的傳統俠義主題與江湖情懷卻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片中沒有過多的兒女情長,極力張揚的是兄弟朋友間的忠誠和情義,是一部令人血脈賁張又熱淚盈眶的男人電影。片中充斥著陽剛氣十足的經典對白,如“你可以侮辱我,但不可以侮辱我的朋友”;“我就是神,能把握自己命運的就是神”;“我等了三年,就是要等一個機會,我要爭一口氣,不是要證明我多了不起,隻是要告訴別人,我失去的東西一定要拿回來”,等等,每句話都盡顯英雄俠士的豪情。而小馬哥這個玩世不恭又義薄雲天的現代俠客,更是被塑造得熠熠生輝。他手持雙槍信步於橫飛彈雨中的瀟灑形象,簡直就是李白《俠客行》中“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的完美再現。影片由奸人背叛、俠士落難直到英雄奮起複仇的故事架構,還成為了江湖黑幫片的敘事範本。
從任何一個角度講,《英雄本色》都堪稱都市武俠文學中裏程碑式的作品。在影片裏,你能體味到亂世江湖、兄弟情誼、快意恩仇等一切正宗武俠小說應有的感覺,使人們確信“拿起手槍後的俠客依舊光彩照人”。
《英雄本色》產生的空前轟動效應帶動了港台江湖片的創作熱潮,《喋血雙雄》、《賭神》、《龍虎風雲》、《辣手神探》等優秀作品紛紛出爐,但奇怪的是,武俠小說界卻未能就勢跟進。
江湖電影雖將都市武俠推上了高峰,但它也遇到了一個棘手的難題,那就是如今已是法治社會,在封建時代裏無拘無束、天馬行空的俠客們如何才能邁過現代法律這個門檻來任意行俠呢?所以在通常的江湖片結尾便總能見到類似的情景:俠客一番浴血拚殺,將惡人全部剪除後,四周響起了刺耳的警笛,姍姍來遲的警察將俠客繩之以法,最後一個鏡頭則是俠客款款地踱進監獄。
這種浪漫的江湖電影自身頗為短壽,不到十年工夫,拿著菜刀鐵棍打打殺殺的“古惑仔”們便將都市武俠夢徹底打破了。此後的江湖片則盡是些淫亂、吸毒、謾罵和亂打亂砍。即便《江湖》、《黑社會》這樣的所謂大片,呈現的也隻是幫會的爭權奪利和兄弟殘殺,傳統的江湖情義已蕩然無存。
當今我們隻能從《尋秦記》那種時空穿梭、古今大戰的玄幻武俠小說中隱約看到些現代都市的影子,而那不過是點吸引青少年讀者的噱頭罷了。
也許武俠文學確實存在“宜古不宜今”的先天局限,但武俠要革新,要與新時代契合,就應盡力嚐試都市題材。而《英雄本色》等作品的成功也表明,都市武俠之路並非完全走不通,還是值得武俠作家們去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