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國家的風景都有自己的特點。有的層巒疊翠,雄奇壯美;有的柳暗花明,旖旎秀麗。然而,在坦蕩的荷蘭原野上,風車卻構成了一種獨特的風光,尤其是夏日傍晚,落霞夕照,偌大的風車從遠處望去,隻留下隱約的輪廓,給人一種靜謐安詳的感覺,難怪有人把風車譽為“荷蘭風景的美玉”。
風車不僅彌補了荷蘭風景的單調無奇的天然缺陷,更重要的是,作為風能發動機,它能用於排水,能為各種加工機械提供動力,在曆史上對改造這個“窪地之國”和促進荷蘭早期工業的發展,都立下了汗馬功勞。有的曆史學家甚至認為,沒有風車,就沒有荷蘭的今天。不管這種評價是否過分,卻也道出了荷蘭人對風車的深厚感情。文人雅士,吟詩著文,歌頌風車者不乏其人。17世紀荷蘭著名畫家範雷斯達爾(J。Van Ruisdael熏1628或1629-1682)就喜歡畫風車,它的名作《磨坊》充滿了詩的感染力,體現了對風車的深切感情。今天,這幅畫仍陳列在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裏,人們看到它,常不免要發出思古之幽情。
風車同荷蘭的曆史是這樣密切相關,可是,就像荷蘭的國花鬱金香最早是從土耳其引進的一樣,它也並非荷蘭的發明,而是在十字軍東侵時期從中東引進歐洲之後於13世紀傳入荷蘭的。15世紀,荷蘭和比利時創建了排水用的中空式風車。17世紀是荷蘭的“黃金時代”,也是風車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風車遍及全國各地,多至萬座。蒸汽機和電動機問世之後,風車遂基本完成了它的曆史使命,而逐漸被淘汰。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全國隻剩下了900多座。當時人們紛紛要求對它進行保護,為此於1923年成立了“荷蘭風車協會”。
今天荷蘭各地保存下來的風車,約有幾百座,除一部分仍然起一些實際作用外,不少已作為古跡管理起來,也有的被開辟為博物館或改造成餐館之類的旅遊服務部門,每年吸引著絡繹不絕的遊客。
從首都阿姆斯特丹乘車北上,大約半小時,有個鎮子叫庫安德桑,曆史上曾是荷蘭的主要造船中心。俄國沙皇彼得大帝,從1697年起曾多次喬裝來到這兒,住在一戶居民家裏,向當地人學習造船術,立誌日後大興海軍,對外擴張。300多年以後的今天,這裏已成為一個聞名的風車古跡地區,供人參觀遊覽。
但是,據荷蘭朋友說,要看風車實地表演,最好的地方莫過於位於鹿特丹東南18公裏處的“童堤鎮”。在這條許多年前由當地少年修建的堤壩上,矗立著19座排成一行的古老風車,每年到了七八月份的星期六,全部風車對外開放,買上一張門票,即可入內飽覽當年風車的全部秘密。風車的塔體,高達十幾米,用石頭、磚或木材造成。有的風車內還可住人。內分上下五層,一層為風車的下輪所在地、主人的臥室和廚房;二層為子女臥室;三層為主人儲藏食品的地方;四層為風車的上輪和傳動裝置所在地;五層為瞭望之用。塔外有四扇帶有風篷的風輪,每扇長達6至12米。你可乘坐遊艇或仰臥在附近的草坪上,遠望那藍天白雲下的風車,好不令人豁然開朗。
今天,風車已不完全是賞心悅目的古物。人們越來越想重新啟用風車,把風能作為一種替代性能源。多少世紀以來,荷蘭的能源一直靠風車和泥炭。現在,雖然使用上了天然氣和石油,但是從長遠考慮,荷蘭仍重視發揮風車的作用。除了排水功能之外,風車已用於發電。2001年,風車、地熱和太陽能發電,占全國總發電量的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