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在荷蘭工作過的人,每每看到鬱金香,都有不少美好的回憶。
鬱金香,許多地方都出產,但荷蘭的最有名。哥肯霍夫公園是觀賞鬱金香最理想的地方。
它坐落在海牙以北約30公裏的利斯鎮郊外,16世紀曾是範貝琳女公爵的苑地。她在那裏種菜飼畜,用以飲宴和尋歡作樂。這塊地方,麵積有28公頃,30多年前被改造成花園,今天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鱗莖花卉公園。
荷蘭的鱗莖花卉,除被譽為荷蘭之花的鬱金香以外,還有黃水仙、風信子、藏紅花、百合花等等。在風景秀麗的哥肯霍夫,每年3月,藏紅花首先報春吐豔,緊接著就是婀娜多姿的黃水仙、馨香四溢的風信子、典雅大方的早期鬱金香和質樸可愛的百合花,異彩紛呈。至於鱗莖花之冠,雍容華貴的晚鬱金香,則總是泰然殿後,不到春意盎然不盛開。
每年春季,利斯鎮的哥肯霍夫這個花的世界,吸引了大批外國遊客。然而,欣賞鬱金香的最佳處,莫過於園中的玻璃暖房。這個占地5000平方米的現代化花室,每年都要展出無數名貴的鬱金香,“紅領袖”、“火炬”、“金皇帝”、“落日”、“雪公子”、“藍山”、“月夫人”、“紫星”等等,多種多樣,應有盡有。
荷蘭的鬱金香最早是1554年從土耳其引進的。鬱金香的花朵由六枚花瓣組成,狀似茶杯,又像穆斯林男子的纏頭,傳說荷文Tulp(鬱金香)一詞,就是從土文Tülbend(纏頭)這個詞演變來的。由於鬱金香色澤鮮豔,花期長久,風姿魅人,16世紀中葉經荷蘭植物學家克路休斯引種成功之後,曾在荷蘭掀起了一股鬱金香熱。當時竟有人變賣房產或用自己的工廠、商店去換取鬱金香鱗莖,投機四起。這段逸事,在荷蘭史上叫做“鬱金香狂”。在這種情況下,國會不得不頒布法規,才防止了一場危機。1850年,法國大仲馬的著名小說《黑色鬱金香》,引起人們的興趣。隨著時間的推移,鬱金香花卉終於成為荷蘭一門正常的興旺生意。到了20世紀,有些園藝家曾試圖培養出從16世紀以來人們就一直想獲得的黑色鬱金香,雖然也取得了不少進展,但迄今未成功。2002年,據說西歐出了一部電影,叫《鬱金香熱》,不知是否又想在21世紀追述這段曆史?
今天,在荷蘭西海岸,從萊登到哈萊姆一條長達30多公裏的沙丘地帶,廣泛種植著鬱金香和其他鱗莖花卉,不過也有人提出,這“有害於環境”,希望將其移往它地。哈萊姆仍是鬱金香貿易中心,每年都在這個城裏舉行鬱金香花車遊行。在利斯鎮還設置了一個“鱗莖花卉研究中心”和“國際鱗莖花卉服務中心”,專門研究這類花的種植管理、品種改良和國際市場上的需求等問題。我們在海牙工作時,荷蘭培育出來的鬱金香有上千種,每年生產鱗莖近40億頭,其中80%供出口。2002年,鱗莖的產量已增加到100億頭,占世界產量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