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輿論普遍認為,貝婭特麗克絲聰穎、性格倔強。這從她不顧眾人的反對,誓言嫁給曾在二戰參加過德軍的德國外交官克勞斯一事即可看出。後來經過調查確認克勞斯“曆史清白”,1965年,荷蘭兩院終於首肯了這門親事。2002年10月,克勞斯親王病故。貝婭特麗克絲在繼承王位前還曾表示,她並不把“剪彩”、“奠基”之類的活動看作是君臨。同前兩代女王一樣,她也主張簡樸。1980年4月登基後,她決定不以自己的生日而仍以王太後朱麗安娜的生日(4月30日)為“女王日”,也就是荷蘭的國慶日。
貝婭特麗克絲女王愛好藝術和體育,喜歡雕塑、網球和音樂。1966年婚後,連生三子,長子亞曆山大1967年出世時,整個王室欣喜若狂,因為近一個世紀以來奧蘭治王室一直沒有男性繼承人的局麵終於可以結束了。現在亞曆山大親王已被確立為王儲,1999年他曾隨母王來我國訪問。
二、登基大典
荷蘭君主更迭,是幾十年不遇的罕事。看一看君主的登基大典,會使人感到幾個世紀的歐洲封建製度,似又複現。
貝婭特麗克絲女王的登基典禮,是1980年4月30日在阿姆斯特丹的皇宮所在地“達姆廣場”附近的“新教堂”裏舉行的。是日,廣場戒備森嚴,皇宮和教堂的周圍,戎馬環擁。上午老王朱麗安娜在皇宮簽署遜位書,隨後在皇宮的陽台上向聚集在街道上的人群介紹新女王。下午以公主的身份參加貝婭特麗克絲的登基儀式,按照王室的禮儀,她要比新女王早10分鍾到達“新教堂”。
“新教堂”是15世紀初葉建成的一座哥特式大教堂,曆史上遭到3次火燒,幾經修複。最後一次修葺,是1959年開始的,在貝婭特麗克絲登基前不久方告竣工,曆時21年,耗資2500萬美元。
貝婭特麗克絲下午3時由馬隊護衛來到教堂。她乘坐的鑾輿,是1898年她的外婆威廉敏娜登基時,阿姆斯特丹市獻贈的。馬車呈金色,中世紀樣式,車身繪有禦犬和貓頭鷹,象征著“忠誠”與“警惕”。新女王身披奧蘭治君主禦用的深紅色絲絨鬥篷,頭戴珠飾,由克勞斯親王陪同和身著古代服飾的儀仗團護送,徐徐步入教堂。這時,王室典禮官引吭高呼:“女王駕到!”樂隊奏起荷蘭國歌,場上3000人全體起立。他們當中有荷蘭王室、議會、內閣和國務委員會的全體成員,各國王室代表,各國代表團特使和駐荷蘭的外交使團以及荷蘭各界的代表。當鏗鏘的管樂和富於宗教色彩的巨型管風琴共同奏出的國歌旋律回蕩在整個教堂的時候,新女王和親王已經麵向群眾佇立在寶座的前方,隨駕人員分左右兩排,通通站在寶座的後麵。登基儀式開始後,貝婭特麗克絲首先講話,她向其母謝恩,並根據荷蘭憲法第53條宣誓,作為君主“永遠恪守荷蘭憲法”,保護荷蘭王國的領土和全體臣民的自由。隨後,議會兩院聯席會議主席根據憲法第54條規定,宣布她為荷蘭君主,並當場以點名方式一一請兩院議員予以確認。在履行了這道手續之後,典禮官宣布:“女王即位!”接著,主席高呼:“女王萬歲!”場上回應:“萬歲!萬歲!萬萬歲!”就在這時,數名喇叭傳令使走向教堂外,他們的首領向外界大聲宣告:“貝婭特麗克絲女王業已即位!”繼之,早已等候在教堂的合唱團齊聲唱起了“願主保佑我們的女王!”至此,女王登基儀式基本結束。
這裏順便提一下,為什麼其他歐洲國家的君主登基,多舉行加冕儀式,荷蘭卻沒有,這是因為,按照荷蘭的曆史習慣,君主登基如加冕,需由宗教領袖主持。而荷蘭王國建國時,國家由信仰新教的荷蘭和信奉天主教的比利時組成。在這種情況下,是無法找到一個能同時代表著兩大宗教的首領來給君主加冕的。所以,從王國的創始人威廉一世起,荷蘭的君主就沒有王冠,隻不過在登基大典上,把王冠和象征王權的權杖等都置於王座旁的桌子上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