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荷蘭的六大特點(1 / 2)

在荷蘭住了一個時期,看到了這個西歐小國的一些特點,一時又不知從哪裏說起,姑且把它概括為天、水、地、風、花、城六個字。

說天。荷蘭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她雖地處北緯50°至53°之間,1月份的平均氣溫竟為攝氏1.7度,臘月時分,仍然遍地綠草成茵。我國的北疆縣城漠河,雖然也地處北緯52°至53°,但同期的平均氣溫卻為攝氏零下30度。然而,溫帶的海洋性氣候也給荷蘭帶來了另外一麵:陰雨連綿,陽光不足,平均一年隻有65天的光照期。特別是春天,氣候經常驟變。一位在這裏居住了多年的南美朋友對我說:“對荷蘭的天氣千萬不要妄加評論,否則5分鍾之後就會使你難堪。”

說水。荷蘭的曆史同水有密切關係。它的西部和北部瀕北海,境內河流密布,歐洲的名水萊茵河、馬斯河和斯凱爾特河都從這裏入海。沿海居民早期以打魚為生,造船和航海事業發達,17世紀時殖民貿易活動遍及亞洲、非洲和美洲,成為當時主要的殖民國。今天,鹿特丹港已成為世界領先大港之一,阿姆斯特丹港的規模也不平常。荷蘭遠洋船隊2000年的注冊噸位為520萬噸。還值得一提的是,荷蘭的地麵隻有33,939平方公裏,可是水麵卻近7600平方公裏,可供內陸航運的河網長達5046公裏,比鐵路還長,承擔著全國29%的貨物運輸,上世紀90年代初,有5500條荷蘭商船往來於河網地區。河網的天然河流僅占850公裏,其餘都是人工開鑿的運河,體現著荷蘭人民世代勞動的成果。

說地。這句“上帝造世界,荷蘭人造荷蘭”的話,早已廣為流傳。荷蘭不但水域多,全國24%的麵積低於海平麵,三分之一的麵積僅高出海平麵1米,60%的人口集中在西部低窪地帶,最低處比海麵低6.7米。千餘年來,荷蘭人民從未停止過與海鬥爭,不僅築壩攔海,修堤排水,保障民族的安全,還圍海造田,向大海要地。到現在,差不多半個荷蘭都被堤壩保護起來,免遭水患。從13世紀至今,一共圍海造田六七千平方公裏,約等於全國土地麵積的五分之一。荷蘭人民不僅敢於創造大地,還善於使用土地。荷蘭的耕地麵積很小,平均每人連一畝都不到。但是,荷蘭人很會揚長避短,根據自己的特點去發展農業。結合土地,這裏順便提一下,由於荷蘭濕地較多,老百姓有穿木鞋的曆史傳統,尤其是農民和苗圃工人。木鞋,一般用柳木製成,造型樸實,而且容易穿,可起到防潮、保暖等作用。現在,除了實用價值之外,它還成了一種時尚的荷蘭手工藝品,特別是彩繪木鞋。

說風。500年之前,荷蘭人民就開始使用風車了。作為風能發動機,風車對荷蘭的早期圍海造田,甚至對它的整個工業發展都起了極大的作用,在荷蘭的發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200多年前,荷蘭的風車還星羅棋布,有上萬個。隨著時代步伐的前進,現在大部分已被淘汰,僅剩下幾百個了,仍然起抽水作用的隻占五分之一,其餘多作為曆史遺跡,也有的已被改造為餐館或風車博物館。這些,每年都吸引著大批外國遊客。更有意義的是,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法西斯占領荷蘭期間,風車曾經是荷蘭人地下傳遞情報的工具,把風車的四扇翼板擰向一定的方向,就代表一種特定的暗語,荷蘭群眾當年就是用這樣機智的辦法,向抵抗戰士和盟國飛機傳送過不少的秘密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