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2月,筆者作為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代表團成員,曾對坦桑尼亞進行友好訪問。代表團從北京出發,先飛到巴基斯坦卡拉奇,然後從那裏轉機前往東非,中間經停肯尼亞的內羅比,最後抵達坦桑首府達累斯薩拉姆。
與肯尼亞交界的坦桑尼亞東北部,就在赤道附近,那裏的乞力馬紮羅山山峰,終年白雪皚皚,真乃一大奇觀!美國名作家海明威1938年寫的著名短篇小說《乞力馬紮羅的雪》,就是以此為背景,我國名作家楊朔寫的《赤道雪》一文,說的也是這裏。
乞力馬紮羅山,世界聞名。它是非洲最高峰,海拔5895米,號稱“非洲屋脊”。在當地的斯瓦希裏語裏,它是“光輝之山”的意思。這座山是個休眠火山,山麓氣溫酷熱,頂峰常年處於攝氏零下三十幾度,一年到頭都有冰雪覆蓋。頂峰“基博峰”,在坦桑獨立後,改名為“烏呼魯峰”,那兒的靜止火山口,深達200米。從山下到山上,隨著氣溫不同,熱帶、溫帶和寒帶的植物都能在不同的高度上分別成長。南麓的森林,景色宜人,各種野生動物很多。19世紀末,一德國地理學者和一奧地利登山者登上了“基博峰”,令乞力馬紮羅山廣為人知。1973年,坦桑尼亞在此建立了國家公園,遊覽者為數眾多。1987年“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將這裏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曆史上,坦桑尼亞同阿拉伯人關係密切。首都達累斯薩拉姆,原是阿拉伯文,意即“和平之港”。它位於坦桑東部海岸,是該國最大的城市和主要海港,政府主要機構都在那裏,為全國的政治、經濟中心、教育中心和交通樞紐。我們去訪問的時候,人口不到200萬,現在已增加到260萬。達市有不少現代化高層建築,醫院、學校和達累斯薩拉姆大學等高等學府引人矚目。國立中央圖書館和國家博物館藏有關於東非人種史、考古學和曆史的珍貴資料。坦桑礦產資源豐富,盛產多種經濟作物。從達市出口的大宗貨物有:咖啡、棉花、劍麻、腰果和丁香等。木雕也很出名。我從達市買了一些咖啡帶回國內,喝了較長時間,雖然已事隔30多年,但至今仍保存一小聽,留作紀念。
那年2月的一天,尼雷爾總統在莫希設宴,款待各國貴賓。由於當時英資的東非航空公司罷工,我們隻好從達市乘車趕赴那裏。莫希是乞力馬紮羅省的首府,位於這座山的南麓,咖啡種植園很多,也是主要的貿易中心和登山基地,旅遊業較發達。遺憾的是,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在那裏參觀。
坦桑的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保護區不少,麵積近6000平方公裏。我們參觀的那個野生動物保護區,離達市較遠。一進入保護區,我們就坐上了門窗緊閉的越野汽車,由坦桑向導陪同。最早“來訪”的是一群頑皮的猴子,它們在你車前車後翻來滾去,乞求食物。接著,在路旁的林子裏,看到一群羚羊駐足觀望,一聽到汽車聲,就飛馳跑掉。坡路崎嶇,車子本來就開得很慢,突然間它索性停了下來,因為車前出現了一頭四肢粗大、鼻生雙角的大犀牛,正拖著笨重的身體,朝著溪澗蹣跚走去。你隻能擇道繞過它繼續前行。不一會兒,不知從哪兒冒出了兩頭雌獅,把大家嚇了一跳,它們邊跑邊欲撲向汽車,似乎在尋覓獵物。擺脫掉它們之後,汽車又慢慢地向前行進,這次看到了一群鳥類在林子上空自由飛翔,可惜我們誰也叫不出它們姓甚名誰。車子繼續行進,我從車中忽然看到,距路旁還有四五步遠的一棵樹上,棲息著一頭獅子。經征求坦桑向導同意,停下了車子,趕快搶拍了一張照片,把那難得的獅子上樹的鏡頭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