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走訪盧溝橋(1 / 1)

一九五一年 四月七日 星期六 晴

七時半起。參加工會組織的下鄉作抗美援朝宣傳工作。中文係同人多數參加盧溝橋的一組。八時,在校內上卡車。我和叔湘夫婦、業治等上車早,靠邊坐下。後來的人多,隻能站著,很累。車開後,頗有風。共開三卡車,兩車皆擠。另一車專為東歐留學生預備的,較空,對外籍學生特別優待。

十時半,抵盧溝橋。小學生列隊歡迎我們。進馬神廟小學校休息。清華同學的一組在此已工作三日。聽同學報告,講述本地地理和農村情況。十一時看盧溝橋。

盧溝橋今為鎮,舊為宛平縣城。城周三裏許,東西大街約一裏。橋在西門外,跨永定河,長約半裏。石欄上石獅子,一邊一百四十一,一邊一百四十,合東邊盡頭兩石柱上兩個石獅子,合共二百八十三。鄉人說,大獅子共二百八十三,小獅子數不清,小獅子指獅子腳下或頸下所刻也。橋東盡頭有乾隆禦碑,題“盧溝曉月”四字。西盡頭亦有乾隆碑記,知橋始建於金明昌間(章宗,一一九〇—一一九六),曆元明至清,屢有修建。乾隆時因橋麵石板壞拆去重修,下見橋墩及石基,皆用鐵片捆紮,十分堅固。度重修絕不能如舊之好,乃照舊不動,僅修橋麵而已。立碑作記,不敢掠前代之美雲雲。石欄及石獅當非金時之舊,乃曆代隨毀隨補者,故大小、式樣不盡同也。馬可·波羅到中國,見此大為驚歎,筆之於書,今西人稱此橋為馬可·波羅橋。永定河淤沙極多,橋之西,尚有一木橋,長有盧溝橋三分之一,下為淤沙,無水。永定河時有改道,或水漲時泛濫及此。橋之北為鐵道,鐵道上有鐵橋,比盧溝橋更長,工程巨大。

餘憶民國二十一二年時,新春大雪,曾隨徐森玉先生及斐雲、剛住等在京乘小車來遊。憩茶店吃拉麵,沙沙難下口,得雞子數枚,森老雲此間可為珍品矣。我的印象中覺得盧溝橋是很冷落的。又附近居民很窮苦,當時雪中,見路旁小孩尚著單褲。北京繁華,近郊居民如此窮苦,見之流淚!此為近廿年前事。今重來,見橋邊店鋪不少,市麵尚好。

下午分三組進行宣傳工作。一組留學校內,開會。東歐留學生皆留此,又馮芝老領導開農民代表片兒會。一組畫漫畫、寫標語。一組到各村訪問。我們加入訪問組,又分若幹小組。我同叔湘夫婦、一位航四同學、一位小學生、一位青年團女團員,一同出發,到一裏外沙崗村,訪問五六家。

初到一家,是一貧農家。進屋,坐炕上。一老太太,談風甚健。她有兩個兒子,一已婚,一未婚,皆以裝載石子為生。有地,無多出產。孫兒女兩個,未入學。談及民廿六年二十九軍與日寇抵抗事,甚生動。他們對我們客氣,讓茶。對於朝鮮戰事,他們不很清楚,一時也不容易說明白。不過告訴他們今天晚上鎮上小學中開群眾大會,請他們去參加。對往時日寇暴行控訴,並加強團結,反對美帝扶植日本而已。另到一家,也是貧農。一老人耳略聾。二子,長者外出做工,幼者在家耕作。廣場上壟土種地瓜(紅薯)苗。另有地種些蔥。此地地多石子,皆不能種稻麥,極瘠。此家雖有十數畝地,無多生產也。另到一家,姓曹。老嫠婦及寡媳,父子兩人乃於去年四十天內先後死去者。更窮困,有孫三人,長者十五歲,原曾讀些書,父歿後,挑菜到豐台賣菜為生。其次十三歲,拾柴。最幼七歲,在家,未入學。談起來,婆媳均淚下。去年曾有一解放軍人住在他們家裏,靠近一年,感情很好,認老婦為幹娘,稱大媽,幫忙他家做些工。後來開拔到西安去了,到西安還給他們去信問好。他們拿信給我們看,雖然文理不好,寫得極有感情。最後又到一家,一個大院子,兄弟四人合住,合共十幾口。房屋整齊,家具也較好。院中有二車,是他們自己的。買下石灰,運出去賣。光景是比較富裕的。我們幾人分二組,進各房坐坐談說。他們有小孩,有些已上學。到過的各家,我們備有鉛筆、練習簿等送給兒童。

因為都是匆匆訪問,不能談得很熟,隻能任他們閑談訴說,了解些情況,對於抗美援朝的本題,不容易說上去。說得不清楚,反而引起他們的誤解,引起他們怕懼戰爭而不安。沙崗村土地極瘠,農民以拉載石子為副業,因而土地改革對於他們意義不大。又此地較為偏僻,日寇迫害少,所以更難宣傳。有小孩上學的人家,略知道些政治大概,否則隻管勞動糊口,別無心思也。農村宣傳工作,非停留下來住上些時不可。我們的訪問不過是一個插曲而已。

盧溝橋鎮定今晚在小學內開群眾大會,有些人留下來同同學一齊參加。我們先乘車返校,六時抵校。據同學談,明日長辛店有數千人的控訴大會,可惜我們不能去參加了。

盧溝橋的“盧”,照乾隆碑記應作“盧”,不作“蘆”。離豐台、長辛店均近。

(據日記整理並加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