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高氏篡改民間劇本,把它的鬥爭性衝淡了,我們應該改回來。湘劇團也曾經這樣試過,但是觀眾並不接受,馬踹趙五娘不免太慘,雷轟蔡伯喈宣傳了迷信和果報思想,都不很好。南戲舊本,現在已不存在,否定高氏改作的,光說原本好,沒得比較。我們看《永樂大典》所保存的幾個宋元無名氏南戲,都比較粗糙。例如《張協狀元》的思想淩亂,人物模糊,遠不及《琵琶記》明朗。不通過高明的手筆,趙蔡故事不能成為文學傑作。高則誠是大有功勞的。
劇本中寫男人科舉得意而負心的有《瀟湘雨》、《張協狀元》、《王魁》、《蔡二郎》等。不負心的也有,如《荊釵記》。由於人物性格、遭遇、環境發展的不同,有不同的結局。所以《琵琶記》也不一定要有《秦香蓮》那樣的結果。陳士美、王十朋、蔡伯喈是三種不同的典型形象。
高則誠筆下的蔡伯喈是很真實的。牛氏不很真實。《琵琶記》的矛盾是靠這樣一個理想的、說教式的人物來解決的。這個人物不很真實,是根據高則誠自己的理想塑造的。
古典劇本值得我們保存和學習,但是如何對現代人民起教育作用,這個矛盾比較大,我以為應該作為我們討論的中心問題之一。
這劇本雖然有“全忠全孝”的標目,按其實際內容,宣揚孝道是實在的,並沒有宣揚忠道。全忠全孝不過是一個招牌。戲裏麵趙五娘真的盡了孝道,蔡伯喈並未盡孝。至於盡忠,乃是皇帝詔書所要求,黃門官口裏所說,對蔡伯喈是很勉強的。劇本表現了人民與封建統治者爭取知識分子的矛盾,而人民方麵勝利了,知識分子厭惡朝廷,最後散發歸林。這是高則誠思想進步的地方。
有人認為朱元璋喜歡《琵琶記》,足以證明這個劇本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也許朱元璋喜歡全忠全孝這塊招牌,如果分析劇本內容,實際上是和封建統治者的利益相反的。貫徹在《琵琶記》中的主題思想是反對功名富貴,提出“人爵不如天爵”的口號。以骨肉團聚能享天倫之樂為人生的至樂。蔡家的悲劇起因於蔡伯喈的上京赴考。雖然最後有團圓的結局,“風木餘恨”,終究是個悲劇。高則誠經曆仕途,最後隱居避世,不受明太祖之聘。《琵琶記》表現他晚年對功名淡泊的思想。
《琵琶記》揭出了忠孝中間的矛盾。忠和孝都是封建社會的道德觀念,不過忠是統治者所要求的,而孝道是人民自己所要求的。說“畢竟事君事親一般道,人生怎全得忠和孝”,那是黃門官勉強勸慰蔡伯喈的話,代表統治者說話的口氣。整個劇本卻是強調孝道而衝淡忠君的思想的。封建統治者利用孔孟之書來統治知識分子,但是畢竟統治不了;有離經背道的《西廂記》,這是反封建的;也有維護封建道德而反對封建統治者的,《琵琶記》屬於後麵的一種。孔孟之書,既教忠,又教孝,本身存在著矛盾。高則誠是封建時代的作家,有他的思想上的局限性。《琵琶記》為人民利益、反統治的鬥爭傾向性,是用顯揚孝道來體現的。用孝來壓忠。因為孝道也是孔孟之教,所以雖封建君王也無可奈何,雖朱元璋也不能批駁。
因此,《琵琶記》有人民性的一麵,也有封建性的一麵。《琵琶記》是不是因為過於強調孝道,宣揚封建道德,對今天不能起教育作用呢?我認為今天我們對老年人必須照顧的精神是和過去一樣的,隻是不能強調迂腐的孝。
保存一個古典戲,要采取慎重的態度,在改編時要考慮得周到些。《琵琶記》劇本很長,可以選擇精彩的零折演出,也可以緊縮。結尾並不很好,可以考慮在演出上到“書館相逢”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