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就古代戲曲答學生問(1 / 2)

賴應棠問:《西廂記》和一般才子佳人的小說、戲劇有何不同?才子佳人式的愛情和有反封建意義的愛情有何不同?

浦江清答:問題太抽象,不具體。所謂一般才子佳人的小說、戲劇概括得太多,也許指一般庸俗的東西。庸俗的作品沒有現實主義的手法,隻是後花園私訂終身,落難公子中狀元的俗套。如《紅樓夢》作者曹雪芹所批判的,也有一二小人撥亂其間,終歸於團圓。中間作者想加入許多庸俗的情詩之類。也有女扮男裝,談文習武之類。在彈詞中很多都是俗套。情節盡管離奇,但脫離現實的。現實主義的手法是具體,真實,人物有個性。《西廂記》的人物很生動,許多情節是大眾的集體創造(與《會真記》不同),不是一個人在寂寞的書齋裏所空構出來的。因為有血肉。庸俗的才子佳人小說、彈詞,內容貧乏。

愛情總是愛情,才子佳人的愛情也屬於愛情的一種,不過過去的文人喜歡用這題材,反映作者都是文人,都自命為才子,以此為快。是不是有反封建主義的意義,看有沒有鬥爭。有的有,有的沒有。有的小說裏根本沒有矛盾衝突,沒有鬥爭,也有一夫多妻,許多豔遇,充滿封建思想,更談不到反封建。

賴應棠問:《竇娥冤》中的竇娥屈招自己藥死公公,是自我犧牲精神,還是封建孝道?是肯定的行為呢?還是否定的行為呢?

浦江清答:這裏不能稱為公公,應該稱為張老。這舉動確乎表現她的自我犧牲和封建孝道。但這不在主題思想之內,是不重要的部分,不過劇情的發展需要這樣一個情節。在嚴刑拷打之下,也許竇娥熬不住而屈招了。但為了寫竇娥堅強反抗的性格,她沒有招承,而糊塗官要拷打她的婆婆,她可憐她是老人,出於一片憐惜老人的心理,是人道主義,是仁心,也是孝道。她不招,婆婆要受刑。她暫時屈招,婆婆不受刑,她也暫時不受刑,希望覆勘,或者上司以後可以弄明白的。這種封建道德觀念和仁慈的心理在當時是真實的。對這一段情節,我們不能肯定它,也不能否定它。竇娥有取笑婆婆的話,也不聽婆婆的話嫁給張驢兒,所以她也不見得完全孝順的。看她堅持的在哪一點上。

孫寶琳、郝雪梅問:先生說竇娥封建意識並不濃厚,她不願嫁給張驢兒是因為她和前夫感情好,或其他原因。但竇娥說“一馬難將兩鞍韝”“可卑可恥婦人家直恁的無仁義”,這些話是不是宣揚封建思想?

浦江清答:在封建社會的文藝作品裏,不可避免地反映許多封建的思想意識。在當時的社會裏有那些思想,作者也如實地反映了出來。這是這個劇本落後的方麵,而不是進步的方麵。它的進步的方麵,是反映人民的願望、反抗黑暗的腐敗的官僚統治。竇娥憎厭張驢兒,也不讚成婆婆的軟弱無能,她在反抗強暴。這裏不是愛情和貞操的矛盾,乃是強暴和正義的衝突。作者著重在貞節方麵做文章是暴露了封建思想。竇娥的唱詞,並不是怎樣宣揚封建思想,而在竇天章的說白中,卻宣揚了一套三從四德的道理,作者有所謂“正風易俗”的教育意義。在今天看來,竇天章並不是可以肯定的人物。在當時觀眾因為習慣於那些封建思想,也不很理會這些。這也不是此劇的主題思想。如果宣揚貞操觀念,那麼也應該寫張驢兒強逼她,她不從,自縊而死等情節,那麼是守節婦的主題了。聽眾所注意的是這冤枉的公案。譬如玉堂春也因為毒死人命一案下監獄,同《竇娥冤》情節相仿,那裏就不需要貞節做劇情。再如《桃花扇》李香君不肯改嫁,乃是反抗強暴,妓女更無所謂貞操了。在封建社會裏,貞操觀念是壓迫婦女的,不過在這本劇本的劇情裏,我們並沒有看到竇娥怎樣受貞操觀念的壓迫而犧牲,乃是為不甘於為強暴所侮辱而堅決鬥爭的。今天我們不滿意竇娥那樣的人物,在當時的社會裏,聽眾沒有不滿意於竇娥的。在當時的聽眾,隻看見竇娥犧牲在張驢兒和糊塗太守手裏;在今天我們看來,她還犧牲在封建道德觀念下,犧牲在她的父親和放債的婆婆手裏,換言之,她犧牲在整個封建社會下。那麼我們所看見的比較地更多。這是因為作者如實的暴露了那時代的社會真相,有古典的現實主義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