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後記(2 / 2)

寫這一部小說給我的另一個啟發就是,所有的藝術、哲學和人生,從最高準則來說,都是半成品,而不是完美的成品,因為人們所有關於這個世界的認識和存在都隻是霧裏看花。佛學、道學、文學、武術、音樂、圍棋、繪畫……如果溯本求源往上看的話,它們都是由同一種東西維係著,是所謂“道”了。什麼是道,我說不清楚,即使是老子、黑格爾這樣的人精,也都說不清楚。但人學問深厚了,浩然之氣養成了,心靜了,理通了,就能感覺到它的存在,它的無微不至,它在人的頭頂上放射著溫暖而炫目的光芒。《老子》所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從上至下而言的;如果從下至上地攀援追尋,隻要你的“腳力”大(豐子愷語),你即可以從每一件事情而深入,追尋至道。當然,尋道從入世角度而言沒有任何功利色彩,有的隻是智慧和一種大心境。

值得一提的是,在寫作這部小說的過程中,我的心情由陰鬱開始變得明朗,我從小說的寫作中,也悟出了很多。到了後來,我的心境也變得異常清明,仿佛甚至羽化起來。這一段時間,也是我人生中的一個關鍵時期。所有的藝術形式都是一條渡船,思想也是,我們好像乘上了它,但實際上我們是在不由自主地涉水過河。我們能越來越清楚地看到彼岸的萋萋青草和燦爛陽光。思想和藝術,會讓我們生出翅膀,雖然它讓我們飛得不夠高,也不夠遠。

也許,這一部小說的意義就在於此——相較於其他藝術形式,文字在探尋世界和人性的幽微之處時,的確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我覺得我的讀者應該在這樣的小說中,覺察到一點什麼東西。一個不過分沉湎於這個世界,保持一種覺醒的洞察力。在我看來,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人都像一片片落葉,在空中飄浮、翻滾、掙紮、顫抖,最終無奈地委頓於地,隻有少數人恰如沿著既定軌道運行的星辰,可以躲避無常的風的吹拂,內心有著執著的目標。隻有他們才值得我們尊重,值得後來人緬懷。

是為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