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抗戰節點(1)(1 / 3)

1937:和平無望的最後關頭

《陳誠回憶錄:抗日戰爭》中這樣說:日本蓄意侵華,由來已久,遠在明朝萬曆年間,豐臣秀吉即有征韓侵華的企圖。明治維新以後,他們向國外發展和侵略的野心,更加熾烈……於是我們的琉球群島、台灣和澎湖、旅順、大連,以及我們的鄰邦朝鮮,遂先後為日本所吞並。

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學習歐美技術,走上了工業化的富國強兵之路。發展工業,必須需要大量資源,但眾所周知,日本國土狹小,國內資源匱乏。日本的東邊是太平洋,再往東是經濟和軍事實力強大的美國,向西擴張、侵略中國自然成為日本的唯一選擇。1904年日本戰勝俄國,從此以經營南滿鐵路為名,在中國東北地區部署軍隊。此後,侵略步步加深。在東京,日本百姓早已從軍方的宣傳中認識到滿洲是日本人的生命線。

著名曆史學家張鳴教授對於日本的崛起有著一番獨到的見解,他認為當時整個世界的潮流就是,每個國家的崛起都要通過對外擴張來實現,日本也不例外,朝鮮和中國是日本對外擴張的犧牲品。日本對侵華蓄謀已久,他們認為一定要控製中國,日本才能崛起。雖然田中奏折未必是真的,但這種論調在日本國內還是很有市場的,他們走了一條對外擴張的道路,這肯定是一個“時代趨勢”。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軍事行動派的陰謀才可以得逞,小則綁架整個政府,大則綁架整個國民。後來到了全麵侵華的時候,日本整個國家都被綁架了。

李宗仁則是從民族的角度分析日本侵華的原因,他在回憶錄裏寫道:

日本侵華戰爭的基本錯誤便是“企圖征服中國”,這本身便是一個不可補救的錯誤。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侵華一直是它的基本國策。此種國策的奠定,可能有兩種因素:一是受西方帝國主義的影響。日本目擊西方列強由於侵略弱小民族而致富強,所以它要踵起效尤。二是日本對中國的錯覺。日本人一向把中國看成一個無可救藥的古老國家,他們認為中國傳統是重文輕武,是教育落後,統治者用愚民政策,以愚黔首,以致長期貧弱,不可與西化了的日本抗衡;再者,中國被國內的少數民族征服已不止一次,往者有蒙古,近者有滿洲。滿、蒙二族尚且統治中國,況日本乎?!殊不知日本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時至二十世紀中葉,全球所有被壓迫民族獨立圖存的風氣已如火如荼。西方帝國主義且已日益式微,繼起的日本焉能後來居上?所以日本開明之士說,日本侵略中國,無異於吞下一顆定時炸彈。再者,日本認為中國是古老文化,不堪一擊,殊不知日本的文化正是從中國傳去的,最近才受西風東漸的影響而從事維新。中國也正以同樣方式接受西方文化,民族意識逐日提高。不過中國幅員廣大,人口眾多,改革起來沒有日本那樣迅速有效罷了。惡可視為無反抗能力,而必定被人征服?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國家出現短暫的和平假相,實際上世界大國們都清楚,這段時期隻是下一次世界大戰的準備時期,國與國之間尖銳的矛盾已經無法調和。其中日本對巴黎和會、《凡爾賽和約》以及國際裁軍協議極為不滿,同時又受到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於是侵略中國的步伐越來越快。

1931年9月18日,關東軍高級參謀板垣征四郎一手策劃了“柳條湖事變”,從此中日雙方走上了長達14年的戰爭之路。當時中國的形勢糟糕透頂,北洋軍閥各集團紛爭不斷,國民黨各派係貌合神離,加上東北流民動亂,社會動蕩不安,無法集中力量對抗侵略,這個事實被中日雙方所深知。正是在這種情勢下,張學良致電東北軍,傳達不抵抗政策:“此時如與日本開戰,我方必敗,敗則致日方將對我要求割地賠款,東北將萬劫不複,極宜力避衝突。”

“柳條湖事變”爆發後,遼寧、吉林兩省相繼淪陷。此後數年,中國部隊與日軍在長城沿線展開了大大小小數百次交戰。1933年,國民政府在綜合國力不濟的狀況下,被迫與日本簽訂了《塘沽停戰協議》,但這並未阻擋日軍的鐵蹄。麵對日本的得寸進尺和步步緊逼,各地愛國軍民對政府和軍隊的不抵抗政策大為不滿,抗議遊行頻頻。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中國步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轉折點。1937年2月,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關於團結抗日的意見,初步形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政局的這一重大變化,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不僅沉重打擊了日本的全麵侵華政策,還推動了中國全民抗戰的開始、堅持和勝利,為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起了示範作用。

從北伐勝利到“西安事變”, 國民政府建國、強國計劃成效顯著,GDP連續十年躍居國際前列,國家綜合實力明顯增強。“西安事變”後,全國軍民的抗日熱情日趨高漲,中日間一場大戰即將爆發。此時很少有人意識到,戰爭是硬碰硬的實力比拚,而不是靠著一腔熱血就能解決的。蔣介石左右為難:這場戰爭暫時還不能打,但是又不能不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