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菊與刀 (1)(1 / 3)

大受降

麵對中國代表和大批圍觀的中美人員以及此起彼伏的相機快門聲,今井一臉尷尬、沮喪、落寞,而與此相對照的是四億中國人的歡欣鼓舞。這是甲午戰爭以來,日軍代表首次坐在戰敗者的席位上。

1945年,國民黨新6軍14師少校作戰科長王楚英剛滿22歲。8月10日晚上8點多鍾,昆明郊區美軍參謀指揮學校的一個階梯教室裏,他正在看電影。突然,禮堂的燈亮了,隻見兩個校長喜形於色,同時舉起雙手,做出兩個勝利的“V”字手勢,四隻胳膊搖動不停。

“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日本鬼子投降了!”

人們一齊歡呼起來,高呼“萬歲”,陣陣聲音把三四百平方米的教室都快震塌了。根據王楚英老人的回憶,現場很多人嗓子都快喊啞了,大家眼流熱淚,互相擁抱。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聯合發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無條件投降。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指出對日戰爭已經到了最後階段,中國人民一切抗日力量立即舉行全國規模的大反攻。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向中、美、蘇等國無條件投降。8月15日,全體日本人收聽了廣播中由昭和天皇宣讀的日本向盟軍投降的“詔書”,正式宣告日本無條件投降。當日,蔣介石在重慶中央廣播電台發表《對日抗戰勝利告全國軍民及世界人士書》,說明勝利的意義及“以德報怨”政策。同日,蔣介石以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的名義致電日本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要求侵華日軍放下武器,接受投降。

8月21日,日本投降代表、駐華日軍副參謀長今井武夫飛往湖南芷江洽談投降事宜。這是中日兩軍交戰以來雙方代表的首次接觸。

麵對中國代表和大批圍觀的中美人員以及此起彼伏的相機快門聲,今井一臉尷尬、沮喪和落寞,而與此相對照的是四億中國人的歡欣鼓舞。這是甲午戰爭以來,日軍代表首次坐在戰敗者的席位上。

8月22日上午,冷欣將軍、王武上校與美國柏德納將軍前往今井武夫的住所,就設立南京前進指揮所的相關問題,包括軍需物質裝備接收以及美軍戰俘現狀、待遇等進行會談。

23日上午,陸軍總部再派人會見今井,確定日本投降的正式簽字儀式將在南京舉行。

艱苦抗戰了八年的中國,決定用最隆重的陣容來完成洽降儀式,讓全體中國人分享百年來戰勝外敵的喜悅。

9月9日,南京城內一派歡騰。受降典禮在南京陸軍總部大禮堂隆重舉行。禮堂的正中央是投降簽字區,受降席桌子邊上放著五把椅子,桌子中間放置了文具盒、文件夾和廣播電台的麥克風。當時,受降席一側是中國和其他國家的一些高級官員,一側是記者席,樓上是中外一般官員觀禮席。

上午8點52分,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中國陸軍總參謀長蕭毅肅、海軍總司令陳紹寬、空軍第一路司令張廷孟在何應欽的率領下入場。

8點58分,由軍訓部次長王俊引導日本投降代表、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及小林淺三郎等7人入場。由岡村寧次領頭脫帽肅立,向受降席鞠躬。岡村寧次解下所帶佩刀,交由小林淺三郎雙手捧呈何應欽,以示侵華日軍正式向中國繳械投降。

南京的受降儀式王楚英也參加了,當時他擔任警衛組組長。時隔60多年,他依然清晰地記得當時的情景。

就在那個上午,岡村寧次在投降書上簽字時,由於一時緊張把印章蓋歪了,他麵部微露難色,站起來向何應欽點了幾下頭,好像在說:不好意思,章蓋歪了,同時又像在說,日本投降了。

何應欽在受降儀式後發表廣播演說:“中國戰區日軍投降簽字已於本日上午 9時在南京順利完成。這是中國曆史上最有意義的一個日子,這是八年抗戰艱苦奮鬥的結果。”

死於中國戰場上的日軍最高級將領

乘坐這架飛機的正是日本陸軍中將、華中方麵軍參謀長、第11軍司令官塚田攻。塚田攻不僅是南京大屠殺的劊子手,還是南京慰安所的直接創建者。

安徽太湖縣王家嶺彌陀寺,一個一直都不是重要軍事地區,也沒有發生過重大戰役的地方,一個從未被中日兩國軍隊重視過的地方。

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從1942年12月21日開始,日軍派出多架飛機在其周圍進行偵察,並向地麵瘋狂掃射。經過近一個星期的偵察後,日軍兵分兩路,直抵田家灘。那麼日軍為何要如此瘋狂地向王家嶺分派這麼多兵力呢?事情還要從12月18日說起。

那天天色陰沉灰暗,一架日軍軍用機“1025號”由南京起飛飛往漢口方向。上午10時許,飛機經過太湖縣境內時,由於飛得較低,被駐守該縣的國民黨警戒部隊發現,一時間輕重機槍一齊開火,這架飛機的油箱被擊中。

飛機像一隻無頭蒼蠅般在空中顛簸著,越過田家灘的王家嶺,俯衝向荊竹衝孫家灣的圓峰尖,撞在一棵古鬆樹上後,墜入金家屋的山岩裏。2名駕駛員被拋出機艙摔死,其他9名軍官則被燒成了黑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