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大遷徙
如果說抗日戰爭是全民的抗戰,那麼文物南遷就是全民的護送。在這百萬件文物長達16年時間、上萬公裏路程的轉移中,所到之處,地方政府竭盡所能配合護送。
2010年6月2日,海峽兩岸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共襄盛舉,合璧展出分散300多年的元代名家畫作《富春山居圖》。
此圖由黃公望完成於1350年,幾經輾轉後開篇被焚,剩餘部分分作兩卷,分別是藏於浙江博物館的前半卷《剩山圖》和由台北故宮博物院保存的後半卷《無用師卷》。那麼,原本藏於北京故宮的《無用師卷》是如何流落到台北的呢?一切還要從抗戰時期故宮文物南遷說起。
故宮是今人對明清兩代時的紫禁城的稱呼,裏麵的文物都是曆朝曆代的皇帝們收集來的,主要分布在宋朝到清朝這段時間。1911年,清朝滅亡,這些文物由前清皇室繼續保管。1924年,前清皇室被趕出紫禁城,文物均收歸國有,由新成立的故宮博物院負責管理。
1933年1月31日,山海關失陷,華北形勢危急。出於對這些珍貴文物被日本人搶走的擔心,國民政府故宮博物院理事會做出決定,將故宮部分文物分批運往上海。
1933年2月5日晚,北平開始全城戒嚴。故宮博物院的南遷文物從神武門廣場出發運往火車站,幾十輛板車在軍隊護送下緩緩前進。
此次南遷文物分為5批,共13 427箱零64包,其中包括書畫9 000餘幅,瓷器7 000餘件,銅器、銅鏡、銅印2 600餘件,玉器無數,文獻3 773箱,另外還有皇史宬和內府珍藏的清廷各部檔案、明清兩朝帝王實錄、起居注、《四庫全書》、《陀羅尼經》五代刻本等。
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文物大遷徙就此拉開帷幕。此後的15年間,近百萬件故宮文物曆經艱難險阻,行程達數萬公裏,先是由北京經上海運至南京,後又輾轉運到四川、貴州等地,抗戰結束後,這些文物再次運回南京,在世界文物保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兵荒馬亂的背景下,要保護一個人都十分困難,況且這是一萬多箱文物。剛開始,南遷文物的保護工作並沒有一個詳細計劃,隻能根據當時環境隨機應變。文物經過長沙、漢中、成都、重慶等地時,每離開一地,那個地方就會遭到敵機轟炸。時間緊迫氣氛令人窒息,護送押運者經常來不及休息,就要考慮下一步轉移到哪裏。
據參與過文物南遷的一位工作人員後來回憶:萬裏遷移的路上遭遇很多突發狀況,土匪攔截、半路翻車、敵機轟炸……大家的神經一直都是緊繃著。有一天在快到鄭州的時候,大家正在休整,便遭遇日軍飛機的轟炸。但值得慶幸的是,文物全都安然無恙。
途經湖南的時候,護送人員打算將一批文物暫存在嶽麓山上的湖南大學圖書館,後來覺得戰局不妙,日軍可能會接踵而至,最終決定立即轉移。半個月後,日軍轟炸長沙,將湖南大學圖書館夷為平地。大家聽到這一消息,紛紛說道:“國寶有靈,炸不到,摔不碎。”
如果說抗日戰爭是全民的抗戰,那麼文物南遷就是全民的護送。在這百萬件文物長達16年時間、上萬公裏路程的大遷徙中,所到之處,地方政府竭盡所能配合護送。連故宮工作人員都感慨道,如果光靠他們自己,這些文物很可能連北京城都出不了。
在抗戰時期,中國文物工作者並沒有忘記博物館傳播文化價值的使命,他們一邊護送文物安全轉移,一邊挑選精品,多次在國內外舉辦展覽。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護送人員挑選出700多件文物赴英國展覽,引起西方國家和人民的極大轟動。迄今為止,故宮博物院再無超出此次規模的展覽。在此期間,這些南遷文物還曾在莫斯科、聖彼得堡、上海、南京、成都、重慶、貴陽等地舉辦展覽,每到一地,均反響強烈。
值得一提的是,文物在重慶展覽期間,文物保護者出於對日機時常轟炸的考慮,在展覽說明書後麵加上這樣的字眼:“如遇敵機空襲,大家依次撤退。”在人類曆史上,這樣別具一格的展覽說明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整個文物南遷過程中,大雪封路、汽車翻倒、船隻遇險等種種困難不一而足。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文物工作者們還進行了晾曬處理、校對勘正及科學研究,還曾數度遠赴英國和蘇聯舉行展覽,但在這期間文物幾乎沒有損傷或者毀壞的現象,更沒有因遭受盜搶和工作失誤而遺失。這裏麵除了幸運的成分之外,文物管理的完備嚴密,文物裝箱的巧妙科學,也是功不可沒的。
南遷文物在貴州安順、四川樂山和峨眉山等地“避難”達七八年之久,日本宣布投降後,又陸續集中到重慶,於1947年回到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