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風聲傳奇:沒有硝煙的戰鬥 (2)(1 / 3)

就此事英國政府立刻向日本當局提出嚴重抗議,並且展開外交交涉。日本駐華大使川越茂親自前往醫院看望許閣森,並代表日本政府向許閣森和英國政府道歉。然而談到大使被襲原因時,他狡辯稱許閣森專車上的英國國旗太小,日本飛行員在無法辨識的情況下,才誤打了這輛車。國內外各大報社在頭版頭條報道了這一事件,社會各界也對這件事的內幕猜測不斷。

英國大使遇襲的消息把蔣介石嚇出了一身冷汗。蔣介石確定日軍飛機襲擊英國大使專車的原因,並不是日方外交文件中說的“無法辨清”所導致的誤傷,而是一次有計劃有預謀的行動。隻不過他們襲擊的目標並不是英國大使,而是本應與許閣森同行的自己。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與南京毗鄰的上海戰事吃緊。為鼓舞嫡係部隊的士氣,進一步樹立抗日領袖的形象,蔣介石決定前往上海前線進行視察。但是他的這一決定,卻遭到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委員們的一致反對。因為隨著戰事一再擴大,具有空中絕對優勢的日本空軍早已牢牢掌握了寧滬之間的鐵路、公路及長江航道的製空權。這個時候,哪裏能夠保證蔣介石可以平安抵達上海前線,身為政府元首,怎麼能做如此冒險的事情?

8月25日,蔣介石召開最高軍事會議,再次提出要去前線視察。素有“小諸葛”之稱的副總參謀長白崇禧認為有一個人可讓蔣介石平安到達上海,這個人就是英國駐華大使許閣森。

白崇禧知道,許閣森此時剛好要從南京趕往上海,去會見日本駐華大使川越茂。假如蔣介石秘密搭乘英國大使的車去上海,安全一定可以得到保障。因為現在的英國持中立態度,而許閣森大使的車子插有英國國旗,有明顯的英國標誌,日軍必定不敢輕舉妄動。

白崇禧的這一提議,得到了在場諸位的一致同意。連蔣介石也不得不承認,在當前的戰爭局勢下,這是最好的一個方案。隨後他讓白崇禧通知許閣森,並要求對方對此事嚴加保密。

但蔣介石在會議結束後又反悔了,理由是:堂堂一國元首在自己的國家出行,居然要靠外國人的車輛來保護自己,此事如果傳揚出去,確實有些臉上無光。想到這些,他改變了主意,決定跟以往一樣坐自己的車出行。不過,蔣介石留了一個心眼,他更改了出發時間,將原計劃中白天的行程改在了晚上。

就這樣,蔣介石順利地到達了上海。而他萬萬沒有想到,就是這個意外的臨時決定,居然避開了那場驚天大刺殺。他更加沒有想到,日本人為了要炸死自己,寧可冒得罪英國的風險。

在蔣介石暗自慶幸的同時,也認識到日本人的可怕。他確定這是日軍事先籌備好的計劃,但卻找不到可疑之處。這時,一件發生在20多天前的事情浮現在他的腦海中。

七七事變爆發後,日軍長驅直入,勢如破竹,連續占領了平津以及華北地區,兵臨長江以南的上海和南京。在看到日軍的最新動向後,蔣介石采取行動,密令海軍馬上封鎖長江下遊最狹窄的江陰要塞,然後在吳淞口到江陰要塞之間的水麵上布下3條水雷防線,迫使停泊在江陰上遊至漢口的日軍的70餘艘戰艦、3 000餘名海軍陸戰隊員以及裝甲部隊、炮兵部隊繳械投降。

然而就在海軍接到密令並準備按令執行時,日軍戰艦迅速從封鎖區開往黃浦江水域,對上海形成了巨大的軍事威脅,一舉扭轉了戰局。國民黨當局立刻意識到封鎖江陰要塞的軍事計劃已經泄密,於是在內部要員中展開了深入調查。

把這兩件事放在一起考慮後,蔣介石情不自禁地打了個冷戰。種種跡象表明,這一切並非巧合,日軍已經對國民黨軍隊的內部情報和軍事行動了如指掌。蔣介石就此斷定,自己的身旁潛伏著日本特務。為了挖出這個禍根,蔣介石命令戴笠和徐恩曾對這兩件事加以徹查。

1937年9月初,蔣介石指示南京中央軍校照常舉辦“總理紀念周”,要求中央軍校、陸軍大學的全體師生、中央黨政軍各部長官都必須參加,並打算親自前往會場做重要講話。

會議當天,南京城內的軍警憲特實行全麵戒嚴。正當大家翹首等待蔣介石蒞臨現場之時,兩名可疑男子趁機混入了軍校,在衛兵的盤查下,旋即乘車逃出會場。這兩名男子會不會是日本特務?他們為何要潛入軍校?是不是要對蔣介石再次痛下殺手?

江陰要塞計劃泄密、英國大使車輛遇襲和中央軍校大會出現神秘身影,大案接二連三發生,蔣介石由此斷定日本特務已滲透到國民政府高層,他們每次拿到的都是第一手情報,並且能夠通過嚴密的檢查進入會場。

不管是涉及軍事戰略的最高機密,還是國民黨中央秘密會議的決定,都無一遺漏地落在日本人的手中。蔣介石愈加惶恐不安起來。為此他在聯合破案的會議上大發雷霆,要求南京憲兵司令穀正倫一個月之內破獲此案。

穀正倫接到命令後,深感壓力巨大: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裏,將潛伏的日本間諜從國民政府高層官員中挖出來,談何容易。經過再三思索,他終於找到一個突破口,那就是從與日本方麵來往密切的中國人身上查起。最後,他從一份出入日本駐南京總領事館的中國人員名單上,找到了國民政府行政院主任秘書黃浚的名字。經調查發現,黃和日本駐南京總領事須磨彌吉郎交往頻繁,但是在江陰要塞計劃泄密等一係列事件發生後,黃浚便很少再同須磨見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