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十年”
魏德邁將軍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講時說:“1927年至1937年之間,是許多在華很久的英美和各國僑民所公認的黃金十年。在這十年之中,交通進步了,經濟穩定了,學校林立,教育推廣,而其他方麵,也多有進步的建製。”
1928年“北伐”勝利後,蔣介石就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和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飽嚐軍閥割據混戰局麵之苦的中國,終於有了喘息的機會。從這時開始一直到抗戰全麵爆發的1937年,中國迎來一個黃金發展時期。十年內工業產值平均增長8%的經濟成就,充分說明了隻要中國有相對和平的環境和適當的經濟政策,就會誕生經濟發展的奇跡。這一時期的迅猛發展,奠定了中國八年持久抗戰的經濟基礎和工業支撐,在與日本的較量中,中國笑到了最後。
北伐勝利後,蔣介石首先做的就是改革軍製和政體,把散落在舊軍閥手中的權力,逐步地收歸中央政府。7月,蔣發表整軍意見及裁兵方案,並率先將嫡係第一集團軍裁編。
8月,國民黨二屆五中全會開幕,蔣介石宣布國民政府進入訓政時期,並在10月頒布了國民黨訓政綱領,設立外交研究委員會,研究廢止不平等條約的步驟,宣告關稅自主。
12月,張學良宣布改五色旗為南京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擁護國民政府的各項政策,史稱“東北易幟”。之後,國民政府獲得了全國形式上的統一。
此時的中國還遠非和平盛世,全國各地的武裝力量在全國各地迅速發展,不僅如此,國民黨軍隊內部的派係之爭也從來都沒有停止過。1929年,由於不滿自己的軍隊被裁編,李宗仁、白崇禧和黃紹竑發動了“蔣桂戰爭”,隨後,桂係軍隊被中央軍收編,李、白、黃三人出逃香港及越南。不久,馮玉祥對手中地盤被中央瓜分也產生不滿,隨即聯合閻錫山、白崇禧及一些反蔣人士組成“北方聯盟”,挑起“中原大戰”。這次戰爭同樣以閻錫山、馮玉祥等人的失敗而告終。
在“中原大戰”的同時,本著孫中山先生“平均地權”和“耕者有其田”的方針,國民政府於1930年6月頒布了《土地法》,推行“二五減租”和“土地陳報”。麵對土改中遭遇的諸多困難,國民政府矢誌不移,如果不是因為抗戰全麵爆發,孫中山先生的遺願必將提前實現。
在關稅自主政策的推動下,美國率先承認中國的關稅自主權,各邦交國也陸續表示讚同,唯有日本極力反對。在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運動幫助下,國民政府通過長期艱苦的外交談判,先後收複了位於漢口和鎮江的英租界,以及英國租借的威海衛軍港。百年以來,中國人首次掌握了自己海關的主權和關稅的自主權,蔣介石感慨頗深:“吾國關稅自主,部分成功;完全獨立,已有確期。”
內政方麵,國民政府在1934年推行“新生活運動”,倡導中華文明傳統的道德文化,引導人們從生活細節著手,在尊重傳統美德的同時,接受西方現代文明,擺脫農業文明的不良習俗,做一個有教養的現代文明人。
法製建設方麵,國民政府借鑒西方,先後頒布《中華民國刑法》、《中華民國民法典》、《中華民國行政訴訟法》等基本大法,國家司法體係趨於完備。
教科文衛方麵,知識分子可以自主辦報,也可以在報上發表文章針砭時弊。以魯迅為例,他就經常在報紙上對國民黨要員指名道姓破口大罵。
經濟方麵,國民政府努力穩定物價、償還國債、統一全國幣製,禁用銀幣的同時大力推行法幣。1935年11月3日,南京國民政府財政部頒布《法幣政策實施法》及《兌換法幣辦法》。在實行初期,中國對外貿易開始出現順差,為外彙存底積累了盈餘。
交通方麵,國民政府在抗戰時期修建了大量的鐵路和公路。①
正是由於這些正確的措施以及堅定的執行,國民工業總值在十年複雜的形勢下,才能出現年均增長8%的經濟奇跡。近期重新公布於世的國民政府“大上海計劃”②手稿顯示,原來20世紀20年代末國民政府就對有著“東方巴黎”之稱、租界遍地的上海做出重新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