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來的忍耐,罵了不還口,打了不還手,我們為的是什麼?實在為的是要安定內部,完成統一,充實國力,到“最後關頭”來抗戰雪恥。現在,和平既然絕望,隻有抗戰到底。那就必須不惜犧牲來和倭寇死拚。我們大家都是許身革命的黃帝子孫,隻有齊心努力殺賊,驅逐萬惡的倭寇。我們從今以後要認定不是我們失敗,就是他們滅亡,隻要全國同胞大家照我的一貫方針和精神,做繼續不斷的奮鬥,日本人必不能滅亡中國,反轉過來說,我們必定能夠打敗日本。
12月17日,蔣介石再次發表《告全國國民書》,在這一重要講話中表示:
中國持久抗戰,其最後決勝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實寄於全國之鄉村與廣大強固之民心。故我全國同胞,在今日情勢之下,不能徒顧一時之勝負,而當徹底認識抗戰到底之意義與堅決抱定最後勝利之信心……則四千萬方裏之國土之內,到處皆可造成有形、無形之堅強壁壘,以製敵之死命……最後勝利必屬於我。
《廬山宣言》發表之後,中國曆史上最偉大、最艱苦、最英勇的一次衛國戰爭拉開帷幕,轟轟烈烈的抗日救國戰爭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全麵展開。從此,中國軍民不分種族、黨派,不分階級、職業,不分男女、老幼,用鮮血和生命投入到捍衛領土完整和民族尊嚴的抗戰大潮中去。
不為人知的秘密談判
“蘭機關”神秘來客
蔣介石回想這段謀求和談之事,在日記中極為自責:“既知持久抗戰是民族唯一出路,為何複有徘徊遲疑?此心既決,毋再為群議所惑。”
1938年8月初,一個神秘的中年男人抵達香港,通過地下渠道向國民政府發出和談邀請,並提出了日本與中國談判的六條總原則,其中一條就是“恢複盧溝橋事變前原狀”。這個神秘人就是和知鷹二——日軍參謀本部在中國設立的重要情報機構“蘭機關”的負責人。
此時,日軍在中國戰場上勢頭正盛,正在步步逼近武漢,國民政府萬萬沒有想到日本人會在此時主動“求和”,於是,一些“主和派”覺得機會來了。但蔣介石還是比較冷靜客觀地分析了現狀,對和談不抱太大的希望,他與《大公報》主筆張季鸞談話時,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觀察倭寇在華之權益與設施,豈能隨便放手還我乎?若無重大變化與打擊,彼決不罷手。一般以為和知來求和抱樂觀者,實未究其極也。”
9月23日,在日方極其誘人的條件下,蔣介石強烈期望盡快結束戰爭,於是在對和談沒抱多大希望的情況下,返回武漢主持會議研究對日和談問題,商量如何應對等。
接下來,蔣介石派曾多次參與中日談判的蕭振瀛任中方代表,並精心挑選每一位成員,組成赴港談判團。9月26日,為增加談判勝算,又特命跟日本人打過交道、經驗豐富的雷嗣尚加入談判團。
蕭振瀛,字仙閣,原籍山東省文登市,生於吉林省扶餘縣,民國軍人政客,素有外交手段。1922年當選國會眾議院議員,曾任察哈爾省主席、天津市長等職。
9月28日晚,和知鷹二離開香港,返回日本,臨行前向中方代表私下透露:日方此次之所以選擇讓步,是因為希特勒曾多次致電日本,要求日方與中國談和,共同對付紅色蘇維埃政權。此外,日本國內出現危機,無法支撐長期戰爭,所以在目前擁有軍事優勢的情況下,願以較大讓步,換取東亞和平。
即便如此,和知鷹二還是表達了自己的擔憂。雖然日本內閣的許多官員都不願與中國長期為敵,但軍隊中的主戰派卻占了大多數,日本政府和軍方在戰與和的問題上尚未達成共識。
因此,和知鷹二意識到此次回東京複命,一定會遭遇很多困難。但他同時向中方代表表示,自己一定會拚死說服內閣實現中日和平,並於10月10日前將日方的最終決策告知中方。
由於在此次談判中,日方願意大幅度讓步,符合中方預期,談判似乎朝著成功的方向發展。特別是日方同意恢複“盧溝橋事變”前原狀,也讓蔣介石大為滿意,甚至一度研究起和談成功後的停戰、撤兵等問題。
為了盡快實現國內和平,10月8日,蔣介石對談判人員作出六點指示:
1.對方如確有誠意,應在10月18日前完成一切手續,否則不再續談。
2.我方絕對不要停戰,更不應害怕漢口失守,盡所有力量支持長期抗戰,此層應使對方徹底認識。
3.直接談判係指此次事件之解決而言,並非永久受此限製。
4.此次談判,係對方主動,我方誠意與之商洽,對方不得故意歪曲事實,散播不利於我方之宣傳,否則認為對方毫無誠意。
5.停戰協定係兩國政府間之協定,不可作為前線軍隊與軍隊間之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