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生活:陶一從去年八月底開始到這個學園上學,已經有7個月了,這七個月以來,也沒有發生什麼大事。每天就是看看書聽聽課做做工,也還好吧,隻是背井離鄉的……3月27陶一醒了,聽見“……我知道什麼時候回頭……”他手機的鈴聲,還在振,發出那種坎一樣的聲音,其實就是手機在桌子上震動的聲音,那是床頭邊的木桌,很常見的學校單人桌,陶一起身拿起桌角邊的手機,坐在床上先按一下把鈴聲取消了,再看--7:48;起身,穿拖鞋,開始有條不紊地疊被子,身上穿的是睡衣,換成純灰色長袖還有深灰色長袖外套(衣服上麵有些簡單的黑色標誌)、純黑色外褲,也許這是一個不太會搭配衣服的人,然後是穿上純白色襪子,換上一雙黑白相間的運動鞋,主體是白的,內外外邊緣是黑的,網也是黑的,下麵的墊是白的。房間是一個高2.2米長3米寬2米的長方體空間,門南窗北,陶一的床是南北朝向,靠東邊的牆,床長2米寬1.4米睡覺的地方高0.6米木製,床旁邊的牆上貼有海報,床頭過去一段距離就是門,坐在床上就可以在床邊的桌子上麵寫字,至於拖箱就放在床底,書則擺放在房間裏唯一的桌子上,還有一個筆筒,裏麵有一支自動鉛筆、一圓珠筆、兩黑水性筆,一藍水性筆、一紅筆、2.4.6.8.HB鉛筆,筆芯若幹,兩套尺規,一套大的最多到30cm左右一套小的12cm左右(蘸水筆來說應該太貴了)。作為一個算不上非常富裕的家庭來說,沒有電腦很正常,手機就是華為C8817E了,因為這是最好的一款電阻屏手機了,因為體質問題被提醒最好不要使用電容屏手機,可惜是電信4G版…1.2米寬的門的旁邊有一個櫃子,0.6米寬,0.8米長,2.2米高,分6層,第一層比較寬40cm,其餘一樣35cm,木料刷灰漆,因為是單人間,沒有櫃門;窗子幾乎占了南麵所有地方,窗子可以移動的部分占窗子上麵的部分,那窗框長1.2米總寬約0.65米,有一個紗窗,有自帶窗簾兩個,一個是黑色的可以依靠窗子的滑輪拉動的,一個則是純黃灰色的普通麻布窗簾。然後陶一就是到走廊拿起杯子刷牙洗臉,杯子是放在一個水泥台上的,走廊邊有洗漱台,很普通的那種,2.1米高的地方有一根可以掛衣掛的棍子吊在上麵,毛巾掛在上麵……(桌高1.24米,桌麵75*64)陶一洗漱完之後,就背起書包走了,書包被掛在床頭的地方,拖鞋放床底,陶一的書包是黑藍色的,三層,雙肩背包,基本沒有圖案。陶一的發型,據說叫“清新短發”,陶一就是那種皮膚黃色的類型,現身高穿鞋1.62M左右,屬於比較矮的類型,身材上麵看不出來有什麼特別的地方,臉上有一些小點的痣,不是近距離根本看不出來,在左臉眼角下去3厘米左右的地方有一顆,麵部肌肉是基本看不出來的,也不是沒有,隻是肉以外的東西多一點,臉皮看起來很薄的樣子。具體是什麼樣子就是這樣,左右臉對稱,單眼皮,薄嘴唇,臉比較瘦,鼻子不算大,也不能說是小……陶一走東邊的樓梯,樓梯寬度1.6米和走廊寬度一樣,很常見的樓梯,除了一些關鍵地方的柱子,有六個,扶手轉角處兩個,邊緣處各一個,兩外邊柱差距約4.5米。柱子寬度大約在27厘米,轉角處的長度大概38厘米,扶手是最常見的類型,大概1米高。陶一其實是一個目測比較準的人,所以會知道擋雨棚大概是2.4米高,走道內寬度大概是2.1米,不過不會記憶太深,因為沒必要,他不是建築設計者。今天有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天上沒有雲,可能今天一整天不會下雨或者出現陰天了,所以,陶一走出了擋雨棚,至於擋雨棚怎麼出現的,那是因為從宿舍到中學部的路,都有擋雨棚……然而中學部一樓是雜物樓,存放東西的,在中學部一樓東邊偏北的地方還有專門托借雨傘的地方,不過要交押金或者抵押點什麼物品,這棟樓15層,14層是機房,15層是中學教務辦公聚集,陶一的教室在7樓,東邊偏北,一層8個教室,東西各4,南北有樓梯,上來斜對麵有公廁,男公廁在東,女公廁在西,每層都有男女公廁,也就是說,一樓南樓梯,公廁在東邊,男公廁,二樓在西邊有女公廁,三樓又男公廁以此類推,北東男公廁則南西女公廁,而且教室間不相連,有一些通光的地方,有常見的護欄,寬度在1.4米,教室的牆將近50厘米,教室內寬7.5米,長9.5米,中間走廊寬3米左右,樓層高2.6米,完全沒有裝吊電扇。陶一走進教室,老師還沒到,一些學生已經在教室了,不過他們在幹嘛--四個男生在圍著下棋,還有一個白種女生在看,這個點經常看見啊,他們都習慣7點多起床的。至於為什麼陶一一個住校的要背書包,這是一個大問題……今天要買點東西回宿舍放,環保。(這一點真是讓絕大多數人羞愧的,包括打出這段文字的人)
陶一又轉下樓繞過中學教學樓東邊的中學部演講廳,雖然那裏門是開著的不過這個點還是沒有人願意做什麼政治或者學術方麵的演講的。食堂5至8號窗口,早上供應包子饅頭,1至4號是米粉,陶一打了一碗粉,到附近加了點蔥花,蒜米,3.5元一碗的價格,沒肉有青菜,也就那樣,他端起來,正找個位置坐下……某個人拍了拍他的肩膀:“阿一!”陶一突然被叫,湯都端不好了,差點灑,“玥華姐…”她提著一袋包子和豆漿,居然過來打招呼了,--其實按照這個時候的事情一般小說應該是“**”的態度,然後可能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來決定是上還是不上,是結婚,還是分手,還是成為其中一員,為什麼,因為這種“主角沒感覺對麵很有感覺很來電”的事情出現在小說裏麵作者一般會**成那種樣子,重要的是倒貼的態度因為各種作者**的亂七八糟的原因最終會各種屈服,想辦法使不合理的東西看上去合理就是他們做的事情,當然我也不是要作那種套路,隻是希望可以作得盡量合理一些。“早…”陶一對這個很溫柔的人有些不太適應,這個女性比陶一還高點,頭發大多也隻有十一厘米左右,平時總是見到她嘴巴微張地在笑,線條很溫和啊,對陶一那麼多話,可能也是因為她覺得和陶一很熟,就好像失散多年的弟弟一樣,她17。很熟悉又有點陌生。(這個人皮膚挺白的)……找地方入座之後,趙玥華喝豆漿吃包子看著陶一吃粉,說到:“阿一啊,好像聽人家講今天你們班這幾天有個同學生日……”“恩?不知道哦。”“欸,好像就是那個,你經常有溝通的女孩。”這是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姐姐,開學前的確挺久不見。“我也不知道啊……”……(多非要事)趙玥華的電話響了,事情很多啊玥華姐,就先走了……陶一一個人吃完粉之後把一些湯拿到食堂西北角倒掉,然後把碗放在旁邊的籃子裏。然後就去書館了。食堂對麵東邊就是書館,不過兩棟建築相隔幾百米,坐在食堂都可以很明顯地看到,不過書館東西麵都是綠化帶,南北麵才有出入口,一樓是雜物室,給人放鞋套和雨傘什麼的,書館基本是圓柱形的,上麵有個不知道幹什麼的半圓,也是猜測挺多的,而且聽說書館是金屬核心結構,外麵有一些柱子延伸出來,外壁基本都是白色的,偶爾一些地方破損了出現綠色。(其實這個是根本沒有什麼設定上的意義的,隻是覺得“不應該破損了出現金屬光澤”)外麵的人行道是石板路,建築的一樓往往都比較高,但書館沒有,每層的高度都是2.5米,一樓以上樓層都是木製地板,書架的地方沒有設置,在書架的方麵當初設計的時候就是死的,上麵差幾毫米到頂了,下麵被地板卡住,真是讓人想知道它是怎麼被放進來的……陶一的鞋套是灰黑色的,在一樓的旋轉樓梯前戴上鞋套,儲物櫃是2457號,在一樓西南角,最下層,儲物櫃大概2米高,一樓是天窗,有時候會顯得比較沉悶。這棟樓因為是圓形的所以是旋轉樓梯,中間有一根柱子,梯子的連接口也有6個柱子分列,中柱3米多點,外樓梯比3米少點,一樓旋轉300度,到接近60°的平台,再上去300度,60°平台。可能設計者覺得如果都是一個地方是不是就太無聊了?二樓是雜誌和機房還有科普書刊,人還挺多的,不過大家都自覺保持安靜--一樓進來的時候有標語的哦,還有館員,一些大學部分的每天看書就申請了的,聽說老子和毛主席也當過圖書館管理員呃,不過陶一對這個事情不感興趣,他是被媽媽教導:“那裏圖書館三樓西北角有媽媽的痕跡,沒事就去看看吧。”至於父親則沒有在這所學園學習過,這裏有一個長矮凳,有些地方有有些地方沒有的東西,有的地方往往人比較多,這裏的人倒是比較稀少,一個戴眼鏡的大叔,兩三個大學生、一兩個高中生,還有一個初中生,都是陶一不認識的……不過這裏的書架上麵居然配有筆,這個也是有些地方才有的,這條道過去再過去,有一個初中生坐在長凳的那端,女孩,長發,黑色的頭發裏閃著幾根白絲,一身黑衣,大衣把她襯得有些……難以用文字表達東西,也許是陰沉陰暗之類的,不過她這個人挺單純,生平帶了一種淡漠的感覺,陶一默默地在被前人寫了很多留言的書架上找下了一本很厚的書,書的第一頁空白處是留言者名單,有的“匿名”的也寫著,密密麻麻的,那是一種曆史。陶一的媽媽也在此列,第3行,速寫的黑筆字,陶一則沒有寫在上麵,因為陶一真的才13差不多14……這本書叫“基礎物理數據集合及嚐試理論”,可能近兩千頁,這裏白天也可以開燈,開關是拉上麵的繩子,陶一開了燈,“bata”的拚音表示聲音,(可以原諒打出這段字的人嗎……),這裏有些地方被人放置了草稿本……和十幾年前不是一本,本來是這樣的:一個師兄把草稿本放在書館,然後他允許另外一個人用,然後又允許很多人用,後來漸漸興起的是因為:學園當地最高領導的支持……然後用完的草稿本還放在這裏的一些空白書架上,之後輪到下一個使用的人再買一本,幾個人同時用的話一人一頁地用吧,論頁的,不是麵,有些草稿被撕下來帶走也是很詭異的事情。陶一夾著的書簽還在,這本書書館一共有4本,有一本不知道去哪裏了,這本書挺適合陶一這種水平的人看的:電機理論和零件及一些引擎構造,各類金屬實際案例及詳解,常用化學介紹,天文學數據及推測,流水線機器完全構造……(打出這些字的人隻知道名字罷了,其實裏麵的東西都是一知半解的)當初這本書製作的時候計算機沒這麼發達,都是一些比較普遍的東西,到處找找就能學到,可,這本書重點是實際數據以及一些人附加在上麵的字,比如這個零件可能這樣修改會好一些,那個地方的構造好像不夠實用,這個數據有沒有是那個什麼的可能,還有一些圖,可是沒有尺規一般可能有些醜。陶一可看不出來媽媽當年的字跡,這本書看了很久都沒看完,之後這邊還有一些比較新的書……也隻看了30分鍾,手機在進來的時候調了靜音和震動還有倒計時,這個學校的時間是按時辰有太陽的時候看太陽算的,應該是快上課了的。合書起身放好書,然後回去,發現那個黑衣服的女孩已經不見了。陶一下一樓,脫鞋套,放好,晚上還要來。然後一路走回到教室,沒上課,一些學徒在圍著教師問問題,來了求存才發現以前對什麼教師都喊老師是錯誤的:教師就是教師,不一定老,按照退休來講的話現在真正的老師很少了,可能某些原因導致中國的語文水平倒退了……這裏是如果對老師打招呼的話叫長師好的,師長的話,那也不對。陶一就看看書,暫時不會有什麼問題,今天好像是化學哦,不對,還是有些問題的……左邊是夏依羲,一身黑衣的女孩。後麵是劉續,他居然會做電焊,電焊啊,聽說電焊少做因為傷身體,而且他還會做土製炸藥,這個家夥,也隻有12歲多點啊,他們居然還允許了。前麵的是特別喜歡生物生命科學的,他那沾滿鮮血的雙手,陶一一次也沒看到,可能因為解剖的時候帶手套的吧,他叫崔仕廣。上課的時候都是講一些基礎的化學啊,這裏生命科學可是很重要的項目,就是有部分人要養家畜的……陶一還是聽了,化學可能還挺重要的,下午是,好像是電子科吧,這個班說是有31人,實際到的隻有28個,還有三個也就見過一麵,有兩個白種人,一男一女兩人一開始不認識,會中文,還有一個黑人女性,身份被排查很辛苦的,還有很想知道他們是怎麼來的這學園,還通過考核了,其餘都是中國人,有個俄國混血的。據說外國人是交換生,這種實驗學園可能在國外也有吧。聽他們說外國的方向好像是化學材料還有物理、數學,一個叫李約翰,一個叫宋傾人。在陶一眼裏感覺他們挺不實用的。感覺上課沒必要寫吧,他們就是一些金屬置換的東西,這個學期開始的課程……兩個多小時的課程,然後中間老師會給一些時間休息,這個東西一些人可能會比較熟悉,而且是上下午兩節。這裏沒有語文課啊,有文學課,主體還是教字的,一個月一節,現在的小學生交流很難麼,在網上懂得很多的,這個學校的方針完全沒有必要那麼重視語文,這是一個技術學園,當然也不是說是職校,也不是普通的學校,這個學園的領導認為完全沒有必要放太多這種東西,政治課是一個月兩節,講新聞實時,講教師和學徒都不要犯政治性錯誤,你給初一的講馬克思他肯定是不懂的,所以這個政治課是一些人組織集體年級上的,必須去,還要寫感想。完全不是在開玩笑的,是絕對嚴肅認真的一件事情。不過一些學生在一邊聽一邊寫。每個月有一天半的時間是體育課,學園領導:“要延長學園內人口的壽命。”是整整一天半,早晨沒有廣播體操,是因為廣播太吵了,一些比較瘦弱的人被天天發信息通知廣播體操的事情,啊,陶一的健康還好,體操開始時間是8點半左右。想長命就出來做體操,而且不要熬夜,早睡早起;學園是這樣提倡的。